火車票漲價受質疑背后的真民意
國慶即將臨近,當發改委牽頭1400家景區集體門票優惠的時候,部分線路火車票漲價的信息似乎很不“應景”的映入公眾眼簾。據鐵道部工作人員介紹,部分線路車票出現上漲,并不存在網絡故障,只是在特定的時段,鐵路部門對車上剩余的軟硬臥鋪空鋪進行的打折優惠措施。(據法制晚報)
根據鐵道部工作人員的意思,并不是像大家說的,國慶節火車票漲價,而是這些線路針對空閑時段進行了一些打折優惠信息,現在只是回到了正常價而已。但即便如此,網絡上還是出現了一些質疑和批判的聲音。無論是平時是正常價目前漲價,還是平時是優惠價目前是正常價,現在比過去價格高了這是事實。“還不是豆腐三碗和三碗豆腐的區別”,有網友在微博里面一針見血的發現了問題的實質。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隨著價值和供需關系而波動變化,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從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到虛擬經濟的股票期貨,價格甚至是實時變化,這一秒跟上一秒都不一樣。為什么老百姓對這些東西質疑比較少,偏偏對火車票漲價事情特別敏感,不能接受?
筆者認為輿論對于火車票漲價的質疑甚至是批判并不是質疑火車票價格本身,而是質疑火車票價格的形成機制。在市場經濟中,任何產品和服務都有自己的成本和供求關系,通過競爭機制形成的價格本身對于產品和服務的改進都有非常好的激勵作用。打個比方,在智能手機領域,IPHONE和三星占據著制高點,他們的價格雖然昂貴,但是沒有人逼著消費者去消費,都是消費者拿著真金白銀在為他們的產品“用人民幣投票”,表示對他們產品和服務的認可。但是火車票的價格并不是靠市場競爭和供求關系來決定,而是行政性壟斷定價,盡管鐵道部一直在大呼虧損,但老百姓似乎并不買賬。反觀同樣作為交通工具的飛機由于存在多家航空公司參與競爭,雖然價格變化比火車票大的多,但是沒有人對隨時變化的飛機票說三道四。這就說明老百姓質疑火車票漲價只是一個偽問題,背后的是呼喚放開價格和壟斷的真民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