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超豁免TCL51億巨債 律師稱李東生窗口期增持違規
前腳剛增持完畢,后腳就申請臨時停牌擬披露重大事項,TCL集團(000100.SZ)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東生在窗口敏感期的一系列增持行為在A股市場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6月18日,停牌一個交易日之后的TCL集團發布了關于華星光電委托貸款獲得豁免的公告。
TCL集團表示,華星光電合作方深超公司主要代表深圳市政府,作為扶持集成電路及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發展的一個運作載體。截至今年6月14日,華星光電累計收到深超公司用于華星光電第8.5代TFT-LCD項目建設的委托貸款51億元。根據評估報告,華星光電已達到項目優惠政策所要求的產能條件。深超公司同意豁免華星光電第8.5代TFT-LCD項目51億元的債務,并將配合華星光電辦理抵押解除等相關手續。
TCL集團預計,這將增加華星光電2013年收益約3.8億元(自2013年6月14日起計算)。
然而,就在公司重大利好消息發布前的6月6日,TCL集團還公告稱,李東生于2013年6月5日通過深交所證券交易系統增持了公司股份116.5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1%。
從公司兩個公告披露前后間隔的時間來看,自TCL集團發布增持公告到18日的貸款豁免公告出爐,其間僅3個有效交易日。
律師稱李東生疑涉內幕交易
對此,廣東奔犇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國華律師告訴本報記者,“公司董事長作為內幕信息知情人,卻在窗口敏感期增持股份,此舉有涉嫌內幕交易之嫌。”
劉國華律師稱,根據深交所上市公司股東增持股份行為指引(修訂)第七條規定,上市公司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下列期間不得增持該公司股份:“一是公司業績快報或者定期報告公告前10日內,未發布業績快報且因特殊原因推遲定期報告公告日期的,自原預約公告日前10日起算;二是重大交易或重大事項決定過程中至該事項公告后2個交易日內;三是其他可能影響股價的重大事件發生之日起至公告后2個交易日內。”
根據TCL集團的實際情況,劉國華律師認為,李東生的增持行為或違反了上述第二款要求的規定。“就華星光電的實際情況而言,委托貸款豁免的事情不可能在一兩天內辦妥。公司應該是很早就開始籌劃了。因此,在此期間的增持行為都是窗口敏感期的增持。而李東生作為公司董事長,對此事不可能不知情。”
事實上,本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關于華星光電申請委托貸款豁免一事,其實早在今年2月27日TCL集團披露2012年年報時就無意中泄露出來了。
在公司年報第118頁附注中,TCL集團提及深超科技投資以委托貸款的方式為華星光電提供上限為54.1億元的項目建設資金時,TCL集團明確表示,該貸款利率為零利率,并以該資金形成的資產55.21億元為該委托貸款提供抵押。在華星光電二期量產后,當項目連續3個月達到產能為9萬張的量產目標后,經雙方共同認可的專業機構對實際產能進行評估,深超公司書面報告深圳市人民政府并經其批準后,將解除資產抵押手續并對不超過54.1億元的委托貸款形成的全部債務給與豁免。
可以看出,盡管TCL集團此前并沒有發布正式公告,但華星光電申請委托貸款豁免一事當時已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只是尚無法預估對公司的財務影響而已。
不僅如此,今年以來,除了在重大利好公告前突擊進行增持以外,李東生還于今年1月15日、5月10日、5月13日已通過深交所證券交易系統增持了公司股份1414.39萬股。自2013年1月1日至今,李東生已累計增持公司股票1530.89萬股,約占總股本的0.18%。
內控存問題被整改
對TCL集團而言,除了李東生在窗口敏感期增持公司股份以外,公司此前剛曝出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存在諸多問題而被要求整改。
2013年3月11日至3月22日,廣東證監局對公司2011年以來的公司治理、財務核算、信息披露等情況進行了現場檢查指導。5月16日,TCL集團發布了關于廣東證監局現場檢查的整改報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證監局提出的整改要求中,其中一條就提及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問題,并稱公司未及時登記內幕信息知情人。
此外,公司2011年5月對華星光電的巨額投資中,就由李東生一個人說了算。公司稱,由于公司董事長、CEO李東生時任華星光電的董事,華星光電的該投資事項已經過華星光電董事會的審批,因此,公司沒有履行TCL集團戰略與投資部門、財務部門的審批程序,轉而由李東生一人批準同意華星光電投資6.9億元建設4.5代LCD實驗線的項目。
而如果按照公司的相關制度規定,應由華星光電報公司戰略與投資部門、財務部門審核,再報公司CEO批準。
此外,華星光電在所得稅費用核算上也出現了人為錯誤。廣東證監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華星光電在核算2012年所得稅費用時未考慮公司無形資產攤銷年限與稅法存在差異、公司獲得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應進行納稅調整等因素,造成華星光電2012年所得稅費用少計。不僅如此,在公司財務核算存在的問題中,還包括預提的廣告費計入當期營業費用、提前確認銷售收入以及未及時確認費用等問題。
(曉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