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糧大火再次暴露管理漏洞:曾曝出腐敗窩案
中儲糧大火背后的制度之病 糧食“黑洞”
“河南糧倉窩案影響還未消除,黑龍江林甸卻又一把大火,把中儲糧再次推到了火山口。”多年從事糧食管理工作的陳剛(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5月31日,位于黑龍江大慶的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事故,過火糧囤和貨位共80個,糧食約5萬噸。在此4天前,中央第一巡視組進駐中儲糧,這一“巧合”,引發了公眾各種猜測和質疑;同時,外界對于中儲糧公布火災損失也報以不信任。
從來都不會空穴來風。作為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儲糧卻在本系統的內部管理上問題不斷。繼備受全國關注的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腐敗窩案后,今年5月份,一份來自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再次將中儲糧的管理亂象公之于眾。最新的質疑是,有報道認為中儲糧用儲備糧做商業經營,助糧價惡性上漲。
黑龍江林甸這場不期而遇的大火,不僅徹底燒出了中國最大的國家糧食儲備公司在糧食管理中的“漏洞”,更是讓詬病已久的國家糧食儲備管理制度難逃口誅筆伐。
東北糧倉大火
在通往大慶市林甸縣的G10高速公路旁,沿途撒滿細碎的糧食,這里已然成為鳥類的天堂,很多野鳥在路邊享用著“盛宴”。然而,公路上穿梭的掛有“救災運輸車”臨時牌子的拖掛式大貨車,又讓這里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本報記者6月4日在大慶市林甸縣看到,從高速收費站開始,“救災運輸車”就排起了長隊,車隊綿延約四公里,一直排到發生火災的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直屬庫門口,幾位保安人員正在現場指揮車輛出入。
“我們是從周邊被緊急調來的,從火災的第二天就開始排隊運糧。”正在中儲糧林甸直屬庫門口排隊的司機表示,火災發生后,他們從凌晨五點多就開始拉糧,通常要到晚上七點鐘左右才會結束,運糧工作非常緊張。
6月4日上午,記者看到,在糧庫大院內,近一半過火的糧食已經被運往外地,而所剩余的近一半等待清理運輸的糧食中,還有4堆起火的約1000噸的糧食已經被燒成了黑炭。
“這些糧食被送到一些工廠,來作為酒糟和飼料加工。”中儲糧林甸直屬庫工作人員盡管否認媒體之前所預計的損失,但空氣里彌漫著糧食燒焦的氣味,讓人窒息。
記者經過統計,粗略算了一筆賬:從6月1日到6月5日,如果每天運輸車輛從凌晨5點工作到晚上7點,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每20分鐘有20輛10噸位的貨車拉糧,到現在差不多拉運了4萬余噸過火糧食。
這場火災的具體損失數額,媒體曾報道為過億元或近億元,后來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相關負責人表示損失約8000萬元人民幣,中儲糧6月4日通報最新的火災直接損失共約307.9萬元。本報記者粗略估算,按照目前市場價格,黑龍江當地玉米價格約為2200元/噸,而用于制造飼料、酒糟等用途的“雜廢糧”無論以多少價格處理,直接損失也令人震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