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發泡餐具利益鏈:9億回收成本或消費者埋單
21世紀網獨家報道
2013年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將一次性發泡餐具從淘汰產品目錄中刪除,并將于今年5月起生效,這意味著發泡塑料餐具生產將解禁。
而14年來,諸多企業與相關協會不予余力地為解禁發泡塑料餐具奔走,在這背后,是一條巨大的利益鏈條。
據統計,每個發泡餐具最高成本0.12元,贏利1分錢,按照現在的發泡餐具每年消費量150億個的銷售量來看,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每年至少獲利1.5億元。
與此同時,解禁之后發泡餐具的環保回收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每個餐具的環保回收需要投入6分錢,以此計算每年所需資金共計9億元,誰來埋單?
有業內人士表示,若沒有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出臺,發泡塑料餐具安全使用得不到保障、監管無力回收困難勢必再次加劇白色污染。
1.5億利益蛋糕
1999年1月23日,原國家經貿委發布了“6號令”,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被列入限期淘汰項目之中,到2000年底前停止使用,這對國內發泡餐盒生產企業而言,禁令等同于噩耗。據統計,1999年,中國生產一次性發泡餐盒的生產線有170多條。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負責人、與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打了多年交道的董金獅稱,盡管6號令禁止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但國內仍有100多家企業在暗地里繼續生產發泡餐具,尤其是華東浙江、江蘇、上海,華南廣東、福建。
為何發泡餐具在禁令之下仍有企業在生產?
董金獅稱國家本來要求餐飲行業必須使用“可降解餐具”,但與發泡餐具相比,成本高出十多倍,發泡餐具憑借其低廉成本占據著巨大市場份額,各發泡塑料生產廠家在利益驅使下長期“地下生產”、“地下銷售”,使得“白色鏈條”14年來從未間斷。
有媒體報道,相關業內人士已核算出不同材料餐具成本,目前市場上銷售一個聚丙烯餐盒(英文簡稱PP)價格在4角錢以上,一噸正規聚苯乙烯(英文簡稱PS)原料售價是一萬三四,折合到每個發泡餐盒身上,僅原料成本就7分錢,再加上水、電、人工等其他成本,一個正規原料加工出來的發泡餐盒至少售價要在一毛二分錢以上。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調查數據顯示,現在國內發泡餐具每年大約有150億只的銷售量。以最低1分錢利潤推算,每年發泡餐具將給生產企業至少帶來1.5億的巨額利潤。無疑,這巨大的利潤蛋糕使得近百家地下發泡生產企業14年來一直進行偷摸生產、偷摸銷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