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六和管理模式形同虛設:養殖戶不讓進棚
管理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之惑:農戶自行管理 源頭質量隱憂難除
繼去年12月18日被央視曝出“速生雞”新聞后,山東六和集團提出了“投入1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于鼓勵養殖戶全面提升飼養水平,從源頭保障產品質量”的整改措施。這樣的措施是否有效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在山東調查發現,在以新希望(000876,SZ)旗下山東六和集團為代表的,為農戶提供土地、公司保證收入的“公司+農戶”養殖模式下,源頭產品質量隱憂難除。
對于新希望六和這艘農牧旗艦而言,“公司+農戶”的模式保證了其產業鏈的平衡,而當這種平衡被打破,這艘巨艦又將何去何從?
可有可無的合同?
在我國,肉食雞產業的生產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全產業一體化模式,另一種是“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
有報道稱:在中國90%都是“基地+農戶”的模式,其存在無疑更適合當下國情,較少的投資成本以及極大吸納農村人口勞動力的特征使該模式受到各地肉雞供應商的追捧。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報顯示,2011年,公司通過農牧產業的整體上市,注入了優質的農牧產業,實現了向雞、鴨、生豬的全方面規模化養殖。此外,在原材料供應風險部分,該年報還提到“生豬、雞苗、鴨苗占公司畜禽養殖生產成本的90%以上”。
“六和也有自養廠。”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咨詢養雞為由,在與平邑六和泗水養雞場負責人徐建偉交流時,他如是稱。對此,在記者向新希望六和發送的采訪郵件中,亦涉及其自養廠規模問題,但截至記者發稿,并未收到新希望六和方面的回復。
長期跟蹤新希望六和的陳姓券商人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之前我問過新希望,他們說絕大多數是代養的,這個比例很高,可能在80%、90%的樣子。”
養殖戶老黃告訴記者,目前肉雞養殖密度大約為8~9只/平方米,雞舍的養殖頻率大多在4批次/年。
新希望六和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六和集團雞料銷量478萬噸,雞苗銷售1.3億只,雞屠宰3億只。假設六和集團屠宰的3億只雞都為自養,據上述數據計算,僅是雞舍所涉及的土地就需要12500畝~14062畝。
“農戶代養有個好處,集團不用很多投入,尤其是土地,很快就會把量搞上去。”上述陳姓券商認為,“可以在人力、土地資源上節省很大一部分開支,這部分挺大的。”
“按照村里的規定,建個大棚搞養殖,每年租金也就400多塊,最關鍵還能蓋房子養老。”曾為平邑六和代養鴨子的泗水縣養殖戶老王說。在上述券商人士看來,代養模式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拿地困難,而養殖戶手中正好有其急缺的土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老王養殖場所在的327國道北側一片區域看到,數十家養殖戶將雞舍、鴨棚搬到了曾是農田的區域,旁邊即是他們平時的居所。
老王說,2003年之前這里仍是大片農田,因為是基本農田,村民并不能在上面建房,但后來在詢問村委會后得知,在農田搞養殖不算改變土地用途,這也直接提升了村民們的養殖熱情。
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人士認為,“公司+農戶”模式中,企業通過農戶間接使用土地發展養殖,而農戶則獲得合同保證的最低收購價格,雙方也是各取所需。
“一傳十,十傳百。”養殖戶老黃如是形容六和簽約農戶的擴展速度。“老百姓不再出去,都開始養雞,這是10年前的事了,從那時起開始興養合同雞。”
事實上,在“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中,盡管有合同約束,但不少養殖戶卻認為合同不過就是一張紙。在養殖戶看來,合同中的保底價格才是吸引養殖戶的關鍵點,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六和簽的合同,如果市場價是1塊錢一斤,他們也會按保底價收。”在老黃看來,這是平邑縣多數養殖戶選擇為六和代養的主要原因。
對于該模式,老黃認為:“粗放式的養殖模式下,農民也不怎么懂法,就知道看看價格就行,實際上那個合同(也可有可無),他(六和)如果真不要你的(雞),你能怎么治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