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便利店被曝不賺錢:711等多品牌遭遇關店潮
“7-11便利店在中國臺灣基本上7年左右能收回成本,而在上海幾乎沒有這樣的先例,甚至在整個上海及中國南方地區便利店都還沒有賺錢的,這就是整個行業的現狀。”12月19日, 統一超商(上海)便利有限公司公共關系處總監黎家豪在談及7-11等上海便利店關店潮一事時,不無感慨的說,“各地多年來積極引入招商便利店,現在卻面臨便利店不賺錢而很難收到企業所得稅的尷尬。”
據此前媒體報道:7-11預計今年關閉調整近20家門店,全家便利店亦在年內關停調整了數十家門店,上海本土老牌便利店可的、好德等狀況更不容樂觀。
在上海,逾六千家的便利店正在經歷一輪殘酷的洗牌。自稱在滬店鋪毛利率排名第一的7-11,預計經歷2012年調整年之后,明年門店關停情況將有所緩解。
黎家豪同時透露,對于農工商集團旗下可的、好德等正經歷整合關停的店鋪,如果有適合的位置會考慮進入。“市場并沒有飽和的問題,從來都是重新分配的問題。”
7-11的上海“急救”法
目前,臺灣統一集團主要負責7-11便利店在中國臺灣、上海以及菲律賓的業務。回顧7-11的這一年,黎家豪告訴記者,7-11今年在上海開關店的比例基本是一比一,關店數略高于開店數,二者數量都不算太多。對于關店標準也有著明確的觀察期,“這些最終選擇關停的店都已經過一年多的促銷‘急救’,仍然救不活才考慮關掉的,觀察期至少一年”。
事實上,全行業集體長期虧損的現狀使得便利店公司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成為了誰能盡快減損承壓誰就稱王的現實。
黎家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店鋪運營所需考慮的各個因素其實環環相扣,除了營業額之外還有來客數、產品毛利率等方面,扣除各方面成本最后歸結為凈利潤。“尤其是上海的租金、人工成本這么高,賺錢很困難。人工成本每年都是百分之十幾的往上漲,伴隨的流動率也很高。另一方面租金成本兩年里起碼也漲了5%。”
據悉,旗下掌控有好德、可的兩大便利店品牌的農工商方面,已開始醞釀關店調整的思路。農工商方面一位內部人士曾向媒體透露,公司要作出調整,門店凈增數可能有所減少,“內部標準是單店日營業額需達5000元才算及格”。
目前在上海,網點布局方面的犬牙交錯現實很快就演變為“對街開店”正面交鋒,任何一家參與者的日子都不算太好過。一些在7-11業態發達地區(如臺灣)的市場行銷手段,也難以被復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