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均豪隨筆:中國近代為何走向衰敗
李約瑟難題是英國學者李約瑟所提出的,其主題是:“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李約瑟在19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提出了這一問題。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中國近代科學為什么落后”、“中國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問題。對此問題的爭論一直非常熱烈。“為何科學發生在西方社會?”是李約瑟問題的反面。
早在李約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與李約瑟難題類似的問題。中國學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鴻雋在中國最早的科學雜志《科學》第1卷第1期(1915年)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中國近代以后為什么走向衰敗?這是十九世紀以后中國進步人士一直在反思的一個問題。
究其原因,科學方面,中國沒有產生邏輯化的、系統的科學體系,只有零散的科學知識。技術方面,雖然中國有不少技術發明,但由于各種原因所限,很多發明并未被廣泛應用,因此,使得中國的總體技術水平較低,發展較慢。活字印刷術一直無法在中國推廣開來,清末時廣泛運用的仍是雕版印刷。由于明清時期的海禁,指南針用處也不大。中國的火藥缺乏改進,威力不佳,以致明末需要從西方人處購買紅衣大炮來抵抗清軍。制度方面,封建官僚制度、科舉制度等深刻滲入中國人復雜的思想中。
眾所周知,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發展史,遠遠長于歐洲,但很多發明和科技的發展是源于生產和生活的需求。
而歐洲雖然經歷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時期,希臘、羅馬的古代典籍也被歐洲中世紀的焚書毀滅,但歐洲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復興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文藝等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并且西方的文明發展在一種很開放式的環境里鼓勵技術開發的競爭,盡管有些是在別人的基礎上的再創造,大大縮短科技發展的進程,當中國的封建社會一直處于固步自封的封閉狀態時,西方的工業文明大力崛起。當然,還有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西方文明的發展方式多出自掠奪。“屋漏偏逢連夜雨”,(屋漏)明清時代的沒落、國力衰退,(逢雨)八囯聯軍入侵與日本搶占中國,給本已風雨飄搖的中國雪上加霜。
自然李約瑟問題就不斷成為人們反思、追問的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意義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怎樣推進我們思想的進步,使我們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局限性,找到克服自身局限性的道路,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歷史的挑戰。
李約瑟新院長新問:未來中國有可能會怎樣?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們已解決了生存需求,安全需求也差不多,但在社交、尊重、超越、博愛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落后了,并且在自身中找到了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這就是思想的自我覺醒。這同時也就意味著我們擁有了走向美好明天的可能。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信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再次做出偉大貢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