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養老金“視同繳納”背后:每年約數百億虧空
事業單位養老金“視同繳納”背后的秘密
“1.7萬億養老金缺口”之說尚未平息,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再次拋出重磅炸彈,“事業單位改革將加大養老金缺口。”
“截至2010年底,我國養老金缺口達1.7萬億元,2011年的養老金缺口比這個數據還要大,”5月下旬,鄭秉文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事業單位改革將會加大養老金的缺口,這是制度轉型應該支付的成本,缺口的具體額度暫時不便透露。
根據《華夏時報》之前的報道,事業單位改革已運行多年,但大都未傷其筋骨,其中的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更是千呼萬喚不出來。而今,記者從人保部了解到,事業單位“基礎養老保險+職業年金”的養老模式已加速啟動,從去年計算的未來5年將是事業單位改革最為艱苦的攻堅階段。
“事業單位改革后,養老金會被納入社會保險,但之前沒有繳費的年限視同繳納。沒有繳費的個人賬戶里面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卻要按照有積累的形式來發放養老金,這一塊如果沒有人來買單,本身就是個缺口,”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易麗麗博士表示,視同繳費造成的這部分缺口很大,理論上應該會用財政資金補充進去,但實際怎么運作尚不明確。
所謂視同繳費年限,就是把沒有實行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之前的工作時間也看做繳費年限,在計算養老保險待遇時,將實際繳費年限與視同繳費年限合并計算。
昂貴的“視同繳費”
“養老金缺口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基本養老保險收不抵支的部分;一個是統籌賬戶挪用個人賬戶的部分,也叫空賬。”人保集團負責養老金研究的崔鵬告訴記者,事業單位人員納入社保系統后,開始繳納養老保險,雖然會增加當期的養老金收入,但視同繳費的缺口是累積的過程,是個“潛在債務”。
就目前而言,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和企業分別按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從理論上講,記入個人賬戶的錢是一種資金積累,其產權屬于個人所有,原則上不能調劑借用,但由于我國的社保制度起步較晚,養老金沒有原始積累,加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各省區不得不挪用個人賬戶的錢發放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用來彌補當期的支付缺口。
也就是說,盡管你的賬戶里名義上有錢,但實際上卻只是個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有數據表明,我國擁有近4000萬的事業單位人員,巨額的“視同繳費”賬戶均屬于空白賬戶,這必然造成養老金嚴重不足。
“視同繳費這部分是個很大的數字,很難估算,”崔鵬解釋道,這個數字涉及很多變量的指標在里面,比如視同繳費年限不同,有的人剛到事業單位一年,視同繳費年限只有一年時間,有的員工已經有幾十年的期限;每人每年的工資情況也不同,繳費基數也就不一樣。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總收入是23979元人民幣,相當于每月2000元左右,而事業單位改革將涉及4000萬從業者。
記者粗略統計,如果4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同樣按月收入2000元工資計算:2000×0.08(個人支付養老金比例)×12個月(一年)×4000萬人=768億元,這4000萬人一年“視同繳費”造成的養老金缺口約為768億元。
同時,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獲悉,2010年中國基本養老金總支出均遠遠高于往年。而那一年,正是出版類事業單位集中轉企的一年,改革涉及到的人員同樣采取了“視同繳費”的方式。
“事業單位改革后,如果把這部分缺口放入社會整個養老系統進行統籌,對已繳納保險的人員的確有些不公平,”崔鵬補充說,如果彌補了這部分缺口,事業單位改革對整個養老金系統造成的缺口將是暫時的。
不確定的“財政補貼”
面對事業單位改革或會增加養老金缺口的擔憂,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告訴記者,事業單位的改革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應該會出面負擔,也就是用財政撥款和央企利潤進行兜底。
記者從91個已公布預算數據的部門報表中看到,91個部門2012年離退休支出總預算達到了170億元。其中財政撥款超過了137億,占比約80%。中央部門離退休費用開支嚴重依賴財政撥款,而這91個部門及其下屬機構中不乏存在著涉及此次事業單位改革的被改革者。
“我以前做過一個課題,我國養老金的前幾十年均是投入期,大約在2049年將是一個拐點,變成收益期,可持續性會越來越好。”鄭秉文表示,2049年之前,國家財政需要有一定的投入,事業單位有相當一部分是全額撥款。
事業單位改革造成的養老金缺口就在那里,財政補上或是“拆東墻補西墻”。
記者從人保部了解到,相關部門正在慎重研究延長退休年齡的問題。“我國目前正處在老齡化加快的階段,這直接影響的就是兩頭,就業和養老問題,一些國家已經延長了退休年齡或實行了男女同齡退休。”人保部信息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從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長遠的發展來看,延遲退休年齡應該是一種選擇。鄭秉文對此同樣持肯定態度,而這個方法,對于減小因事業單位改革增加的那部分養老金缺口同樣適用。
同時,記者從人保部了解到,事業單位不排除將單設一個養老金的資金池,具體操作的方案尚未出臺,“事業單位是否單設資金池尚無定論,但據我個人來看,是否單設無所謂,因為那個數據很好計算,不存在太多的歷史遺留問題。”上述人保部信息中心工作人員說。
據記者了解,2011年政府對養老金的財政補貼是1800萬,這相對于鄭秉文超出1.7萬億缺口的預算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因此,即便“財政補貼”真的成為彌補事業單位改革造成的養老金缺口的主要方式,那數額也是極為有限的。 (于鄭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