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武生物IPO盈利前景堪憂 海外空殼公司一大堆
■新快報記者 龐倩影
IPO觀察之29
主導產品市場狹小,且面臨海外藥企激烈競爭我武生物盈利前景堪憂
海際大和證券承銷的浙江我武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我武生物”) 近日披露招股書,擬首發3000萬股,登陸深交所。我武生物的主導產品為“粉塵螨滴劑”,招股書顯示,2009年至2011年來自該產品的收入均占到公司銷售收入的94%以上,暴露出該公司產品結構嚴重單一。一旦該產品遭遇類似康芝藥業的尼美舒利之痛,該公司便會出現“斷臂”風險。
更重要的是,整個中國脫敏治療藥物市場狹小,2010年總銷售額才1.88億元,這么小的市場容量,我武生物還不能獨食,要與丹麥、德國兩家公司分羹,其中丹麥公司的市場占有率為47.23%。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武新藥專利早已過期,丹麥和德國公司已在國內進行臨床試驗,一旦成功,我武的市場將被分食,利潤有大幅下降可能。
此外,我武生物的“學術營銷”模式涉嫌“帶金銷售”,自2010年起陡增的咨詢服務費令人懷疑其銷售費用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單一主導產品所在市場狹小
招股書顯示,我武生物主導產品“粉塵螨滴劑”是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該產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3526.8萬元、5587.3萬元和9755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28%、94.18%和94.55%。
據悉,在脫敏治療藥物領域,國內主要有我武生物、丹麥ALK-Abello公司、德國Allergopharma 公司等三家廠商,其中僅我武生物生產并銷售舌下含服脫敏藥物,另兩家為皮下注射。根據SFDA南方所《中國醫藥行業及過敏性疾病用藥市場研究》的統計,2010年,丹麥ALK-Abello公司的塵螨脫敏治療藥物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我武生物排名第二,德國Allergopharma公司排名第三,其中丹麥和德國兩家公司加總份額占約55%。
雖然三足鼎立,看似很有競爭力,但由于這三家制成的變應原制品用于過敏性疾病的脫敏治療,在我國還存在行業認知瓶頸。據悉,由于市場認知、醫療水平及經濟因素等影響,國內大多數過敏性疾病患者僅采用對癥治療手段,就連醫學界也對脫敏治療了解不夠深入,我國甚至尚有許多省份沒有建立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
而根據SFDA南方所分析,2010年國內塵螨脫敏治療藥物的總銷售額僅為1.88億元。
2009年至2011年,我武生物應收賬款凈額分別為1558.3萬元、2198萬元、3502萬元,占資產總額的比例分別為12.84%、19.89%、23.79%,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而2009年至2011年營業收入則分別為3740萬元、5933萬元和1.03億元,凈利潤為1051萬元、1841萬元和3726萬元。
我武生物解釋,期末應收賬款余額保持在較高水平,主要受產品銷售季節性的影響。而其近三年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3.14次、3.16次和3.62次。
但證券業內人士稱,不排除存在為了謀求上市,把賬面做好看的可能性,由于將貨物提前銷售,但并未形成有效銷售(帶來現金流),所以應收賬款2010年和2011年同比分別增長41.07%和59.31%。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