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保鮮潛規則揭秘:甲醛白菜僅是冰山一角
近日,山東省濰坊市的兩個毗鄰縣級市,均因蔬菜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在“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市熱鬧舉行,高峰期間每天光顧者達20萬人次;然而,臨近的青州市卻遭受“甲醛白菜”之苦。
5月12日,本報記者來到被媒體曝光的“甲醛白菜”肇始之地青州市東夏鎮,在交通要道和部分村落隨處可見“甲醛有毒,嚴禁使用”、“違規使用甲醛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等宣傳橫幅。
在青州白菜主產區的一些村落,臨時負責片區的鄉鎮駐村干部,對過往收菜車輛及蔬菜經紀人登記備案,以便追溯。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菜販對白菜噴灑甲醛保鮮,暴露的是蔬菜在流通環節中保鮮劑濫用的冰山一角。據東夏鎮史鋪村一菜農透露,部分菜農在冬季儲存生姜時,使用“六六粉”和“敵敵畏”驅蟲保鮮,而“六六粉”是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的農藥。
作為蔬菜主產地之一,青州乃至其他一些地區對蔬菜的監管,尚有漏洞。
敵敵畏保鮮生姜
東夏鎮位于青州市北部,受壽光(蔬菜年產量40億公斤)輻射,青州北部也是蔬菜主產區。
據青州市的一位官員介紹,東夏鎮有1000多畝大白菜,還是遠近聞名的有機生姜生產基地。東夏鎮的大白菜主要輸送到北京、河南、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
4月28日,山東電視臺《生活幫》欄目曝光東夏鎮部分商販,噴灑甲醛對大白菜保鮮現象后,東夏鎮派出所29日又查獲四輛外地收菜車輛攜帶甲醛溶液,其中2輛豫P牌、1輛京A牌、1輛魯E牌。
據東夏鎮當地菜農稱,由于春夏之交氣溫較高,此時上市的白菜堆在一起很容易腐爛,很不利于長途運輸。
曾被當地民警查處的黑龍江商販趙明利也坦言,“我這車菜運到廊坊要10個小時。如果不噴(甲醛),白菜就會紅根。運過去之后,賣菜還要時間。當天賣不掉的話,第二天就會爛很多,損耗就大了。廊坊的菜販子也要求用甲醛保鮮,噴過甲醛的白菜根部白凈,菜販喜歡收。”
“前兩年自己發送到河北等地的大白菜也采取這樣的方法保鮮,這樣的潛規則已經存在三四年了。” 壽光蔬菜物流園的一位菜販坦言。
雖然潛規則已經存在三四年,但對于甲醛噴灑在白菜上的危害,人們卻很陌生。青州、壽光的不少官員和菜農均表示并不清楚。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最近確認甲醛為致畸、致癌物質,長期接觸將導致基因突變。
除了“甲醛白菜”外,記者在東夏鎮調查時還發現有些菜農在冬季儲存生姜時,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農藥驅蟲保鮮。
5月12日,東夏鎮史鋪村一位不愿具名的菜農,正在大棚侍弄剛種下20天的5畝生姜,據他介紹,每畝生姜產量在1萬斤左右,由于10月份生姜上市價較低,所以每年產的新姜都要在地窖儲存大半年,等待好價格才肯出售。
“剛上市時每斤才3毛錢,如果當時賣,連本都收不回來,儲存到來年,價格在1-2元/斤。”
當記者問生姜放在地窖里用什么保鮮時,上述菜農沉默片刻,望了望四周壓低聲音說:“用‘六六粉’和敵敵畏,‘六六粉’國家不讓賣,是違法的。”
“(這些毒農藥)一般農資店白天都不敢賣,都是供銷商晚上拉過來,菜農自己去取,一袋‘六六粉’40元,進價只需20元,賣藥的要賺一倍”,這位菜農說,“雖然國家不讓賣,但儲存在地窖里的生姜非用這種藥不可,不用就生蟲了,這邊的菜農儲存生姜都用這個。”
雖然自知“六六粉”屬于國家禁用農藥,但他仍對使用過禁用農藥保鮮的生姜安全,甚是放心,“沒事的,洗一洗就能吃,自己家里也吃地窖的生姜。”
節省幾十元保鮮成本
“菜販和菜農均采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保鮮農產品,違禁保鮮劑成本低是重要原因”,當地一位蔬菜行業研究所人士這樣認為。
以“甲醛白菜”為例,一小車白菜只需噴灑半瓶甲醛溶液即可,其成本價僅為3.5元。
趙明利曾表示,“一大壺甲醛溶液約2.5升才7元錢,一車10噸白菜用半壺就夠了。”
東夏鎮一村級市場菜販王女士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她說:“一車10噸的蔬菜,成本價一萬五六千元,如果用冰瓶的話,需要100個冰瓶,每個冰瓶0.35元,保鮮成本需要35元;如用風筒的話,一車需要20個風筒,每個風筒4元,保鮮成本就需要80元,而且冰瓶和風筒既占位置又增重。”
看似不高的保鮮劑成本,然而,菜販們為了節約,還是選擇能省幾十元錢的甲醛。王女士說,還是因為白菜價錢太低了,現在一般七八毛進價,賣價也不高,一元以上。
據本報了解,在去年,菜價常常更低。同樣是2011年四五月份,山東省青州市東夏鎮種地的農民, 三畝地里3萬斤的大白菜,被菜商一斤7分錢的價錢買走;有些村民家里的菜根本沒有人要時,只能碾碎了在地里當肥料;或者讓人拿去喂豬。
在之前的2010年秋天,當地白菜卻是七八毛一斤的價錢。菜價的暴漲暴跌,令菜農和菜販無所適從,都不愿加大保鮮投入。
怎樣讓蔬菜囤積起來賣個好價錢,菜農們自己想土辦法——成本低,見效果。
生姜在地窖中使用“六六粉”和敵敵畏的保鮮辦法的出爐,也是這樣。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