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伊份招股書披露:公司3年內違規達16次
來伊份招股書披露:公司3年內違規達16次
因蜜餞添加劑超標事件,來伊份陷入了質疑的漩渦。該公司昨日(4月2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消費者可憑小票退貨。
昨日,來伊份前供應商張寧(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爆料稱,來伊份對供應商要求非常嚴格,近乎苛刻,“收購要最好的產品,但進價壓得很低”,且未經授權,不能對第三方進行生產和流通,供應商無利可圖,有些供應商便偷工減料或者重復使用腌制蜜餞的液汁。
對此,來伊份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收購和進價情況要看與供應商的供貨協議,不同供應商可能有所不同。
進價低 只好偷工減料?
從來伊份的招股書可以看出,蜜餞是其主要產品,僅次于炒貨類和肉制品。來伊份公布的最近3年的主要產品銷售金額和比例顯示,蜜餞類產品2009年的銷售額近2億元,占比18.60%;2010年突破3億元,占比17.62%;2011年達到4.45億元,占比17.80%。
張寧稱,幾年前,他曾與來伊份建立過供貨關系,但后者對供應商的嚴格要求讓其“不舒服”,礙于來伊份龐大的銷售渠道,他只好忍氣吞聲。
“產品要最好的,進價卻壓得很低,還不能對其他商家供貨,企業基本上沒有利潤可賺,考慮到成本上升,想找他們建立委托加工的模式,由他們出原料,公司負責加工,可以賺點加工費,他們又不肯。”張寧抱怨道,有些企業只好偷工減料,或者重復使用原料,比如蜜餞腌制過程中要產生含有添加劑的液汁,但考慮到成本,只好重復使用。
“對我們的產品采購要求非常嚴格,訂單發過來后,多一箱,或者少一箱都不能入庫。”來伊份一供應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比之下,來伊份給出的價格并不比市場價高。
對于張寧所反映的情況,來伊份董秘張潘宏昨日沒有做出正面的回復,“這要看我們和供應商的供貨協議,我們和供應商是有合同的,在合同里有明確的權利義務的規定,不同的供應商可能有所不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