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工業明膠探源:高鉻廢渣流向雞飼料與化肥
4月17日,阜城縣古城鎮東,學洋明膠廠早已硝煙散盡,只留下三層燒得只剩空架子的辦公樓。“當時直接把公司資料一把火點著燒了,進去肯定什么都看不到,再說還攔著警戒線。”工廠留守的兩名工作人員稱。
4月15日,有毒膠囊事件曝光后不到五小時,學洋明膠突發火災,一幢辦公樓幾乎被燒毀。事后查明,公司經理宋訓杰縱火焚燒了放置在辦公樓二層的公司資料,大量證據在火災中滅失。學洋明膠涉嫌將工業明膠充作藥用明膠,賣給浙江新昌多家膠囊企業制成膠囊。
阜城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姜慶和確認:“涉嫌縱火的宋訓杰已經被警方控制,目前公安部直接介入調查。在警方公布結論之前,我們也無法獲知更多信息。”
目前學洋明膠已完全封閉,工作人員表示:“車間庫房等都已被查封,警方正在調查。”但除了一輛警車之外,記者在現場并未看到有警方人員。
如果僅僅是向膠囊生產商出售工業明膠,宋訓杰或許還不至于燒廠以求自保。調查中記者發現,包括學洋明膠在內的阜城縣明膠生產企業可能參與到了更驚人的勾當之中。
學洋明膠前世今生
盡管阜城縣已經勒令所有制膠工廠、作坊停產整頓,但一進入古城鎮,一股臭味還是撲面而來,載著記者的司機說:“這就是做膠的味道。”
學洋明膠位于古城鎮以東,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阜城縣明膠總廠和阜城縣第一明膠廠。公司的宣傳材料中,自稱是“北方最大的明膠和蛋白的生產廠家”,除了工業明膠之外,還生產阿膠、黃明膠、熱溶膠、骨膠等。姜慶和介紹:“明膠是阜城當地的一個傳統產業,以前都是一家一戶小作坊,近幾年才出現一批較大企業,包括學洋和成大明膠。”資料顯示,阜城是國內四大明膠產業基地之一,生產企業達到200多家,年產工業明膠4.5萬噸,占全國明膠產業總量的60%。2011年8月,縣政府開始籌劃明膠工業園項目,“園區建成后,每年將生產工業明膠2.7萬噸,年產值近10億元”。當時材料披露,“學洋明膠和成大明膠的銷售收入都在3000萬元以上”。
現在的學洋明膠早已人去樓空,工作人員介紹:“學洋是當地最大的明膠廠,占地70多畝,原本設計的明膠工業園就是以學洋明膠為核心向外開拓的。現在就不得而知了。”
在工廠一角半露天庫房里,有約5米高、堆成小山的廢皮革,這是學洋明膠的主要原料。皮革經過浸泡變胖發軟后,放入大鍋中熬制,表層的粘稠物就是膠。阜城不是皮革制造基地,制膠所用廢皮據稱大多來自山東文登。當地人介紹,古城鎮前宋村、后宋村兩個村莊幾乎80%的村民都從事制膠業。村民只需在家里架上一口大鍋,就可以從事制膠工作。
在前宋村村口看到,成堆的各色廢皮革隨意散放在路邊。制成的明膠則放在一個個篩網狀木托盤上,疊在路邊晾曬。遠遠望去像一個個蜂箱。
學洋明膠擁有食品添加劑產品生產許可證,但姜慶和介紹:“食用和藥用級明膠幾乎不做,因為成本太高。學洋絕大部分生產工業明膠。”
在工藝上,食用級明膠和工業明膠差距并不大。不過,工業明膠主要用于粘合劑,因此其中所含的污染物并不嚴格受限。但食用和藥用級明膠則明確規定了鉻含量等指標。學洋明膠同時擁有食用和工業明膠的生產資質,因此其違法行為十分隱秘。
廢渣流向何處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工業明膠“價值實現”的方式并不止鋌而走險、冒充藥用明膠這一條路。
古城鎮外隨處可見黑色如河泥般的物質,鋪放在田地中或路邊,占地面積很大。惡臭氣味正是出自這種物質,當地人士介紹,這些是工業明膠加工后的廢渣。
兩名正在傾倒廢渣的工人告訴記者:“工廠停產后,所剩的廢渣不多了,這是最后一批。”他們很仔細地把每一袋廢渣都散鋪開,“曬干后就會有人來收的。”
明膠廢渣并非一無是處。青海明膠董秘華彧民表示:“骨明膠廢渣很少,皮明膠會有大量的廢渣。廢渣中主要含鈣等礦物質,理論上說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明膠科學與技術》1983年第2期一篇論文也顯示,廢渣中含有較高的含氮有機物和少量的鉀和磷。明膠生產企業東寶生物(300239)2011年年報也顯示,“明膠及磷鈣廢渣的銷售收入為25.8萬元”。明膠廢渣的確能夠變廢為寶。
但廢皮革制作工業明膠后所剩廢渣是否依然如此呢? 廢皮革本身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提取完明膠后,廢渣中有毒有害成分更多。一位工人表示。“堆過廢渣的田地什么都不長,至少要翻開半尺深,才能種糧食。”
這樣的廢渣曬干被收走后,到底流向何處?“有拿去做化肥的,有做雞飼料的。經常有人來收,不然村里光堆廢渣都堆不下了。這里的企業都是這么做的。”多位工人介紹。
學術資料顯示,明膠廢渣的確有用于魚蝦等飼料的先例,但需首先分離有毒的三價鉻離子,工藝較為復雜。且最后制成的蛋白類物質鉻含量仍然在45mg/kg左右,與飼料衛生國家標準(GB13078-2001)中要求的雞、豬配合飼料10mg/kg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學洋明膠等企業生產的明膠尚且超標,很難想象會對明膠廢渣進行嚴格的除鉻處理。其廢渣的去向可能會變成一顆定時炸彈。阜城縣政府工作人員表示并不掌握學洋明膠的生產情況,稱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做事,政府不便干預太多。只是部分企業家“太黑心”,才導致今天被整頓的局面。
當地村民表示:“政府部門確實管理能力較弱。除去污染不說,制膠排放污水和臭氣很嚴重,但明膠廠和作坊不需任何環保手續,生產季節一家交7000元費用,就可平安無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