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為海龍垃圾債買單向市場傳遞錯誤信號
昨日是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史上無奈的一天。本該如期而至、健全市場機制的第一例違約,卻以疑似地方政府兜底的方式,成就了一出扭曲市場機制的“大團圓”結局。
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確認,4月16日,山東海龍所發行的4億元短期融資券“11海龍CP01”完成到期兌付,這場自2006年“福禧事件”以來最受矚目的債券市場危機就此收場。
一個看似美滿的結局,掩蓋不了市場蒙羞的悲哀。
“海龍垃圾債如期按約兌付,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埋了單,對投資者是幸事,對市場經濟卻是悲哀?!币幻麡I內人士對本報評論稱,“破產公司不退市、債券不違約,這表明中國資本市場是不健康的,監管機構在人為培養造假、惡炒的土壤?!?/p>
地方政府忌諱國企違約
從表面上看,違約結果被避免,政府兜底預期增強,違約擔憂煙消云散,投資者免受損失,市場繼續平穩運行,似乎對所有人都是利好。但真的如此嗎?
山東海龍,一家治理混亂、經營巨虧、貸款接連逾期的公司,一個基本喪失償債能力的垃圾級發行人,何以擺脫市場的優勝劣汰法則,安然避免債券違約?
今年2月15日,由于山東海龍基本面持續惡化,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半年內第三次采取降級行動,進一步將山東海龍主體評級由BB下調至CCC,將“11海龍CP01”由B下調至C,使之成為債券市場6年來首只C級短融。
據披露,截至2012年4月10日,山東海龍因資金緊張逾期貸款累計9.2億元,占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582%;同時,該公司預計2011年凈虧損逾10.2億元。
除了坐等政府兜底,山東海龍已經無路可走。正如中金公司上月分析的那樣,“如果海龍短融最終不發生違約,很大程度上只能寄希望于在當地政府協調下,動用其可控制的銀行資源支持企業兌付。”
市場普遍認為,此次山東海龍償債資金來自銀行(主要是恒豐銀行)提供的流動性資金,山東省濰坊市政府則組織了相關擔保。
“海龍是一家國有企業,由政府出面,銀行墊資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比A英證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汪杰向本報表示,在海龍事件中,主承銷商恒豐銀行要承擔最大的責任,因為海龍短融項目最早由主承銷商推薦和申報,此后恒豐銀行更是擅自更改募集資金用途。此外,海龍是一家國企,地方政府不可能不熟悉海龍的情況。
“盡管市場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會出現信用風險,但從海龍事件可以看出,第一例違約不太可能發生在國企身上?!蓖艚苷f,“在當前的體制下,沒有哪一個地方政府會愿意開這個頭,即便兜底對象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爛攤子?!?/p>
汪杰指出,2012年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復雜,確保平穩過渡是重中之重,海龍事件這樣收場可以說完全符合預期。
信用還有什么意義?
“無論違約與否,海龍短融危機都堪稱中國債券市場的標志性事件?!冰i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副總裁、評級總監周沅帆對本報表示,“如今債權人可以皆大歡喜,但無疑是市場的悲哀,說明中央到地方政府依然對違約采取零容忍,這不利于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中誠信資訊副總裁郇公弟亦稱:“海龍債券如期兌付,對債券持有人肯定是好事,但對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則是個悲劇,因為喪失了一個讓信用債真正市場化違約的機會?!?/p>
某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對本報指出:“短期來看,違約的避免可以提高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對中低評級品種,尤其是城投債會形成強有力的提振;不過,長期來看,如果大家都認定政府會兜底,那就無所謂信用市場了,5%和8%的利率沒差別,因為反正背后都是政府兜著?!?/p>
“從債券市場的鐵道債和海龍短融,到股票市場的雙匯、伊利,都印證了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相信政府會兜底的人,從來都是贏家,而關心信用風險和企業基本面的,往往被證明是杞人憂天,這真是莫大的諷刺?!币幻C券投資人士感慨道。
這場信用危機,再次扇了國內信用評級行業一個耳光。誠如一位銀行間市場交易員所言,“在這樣的市場上,評級機構評來評去,又有何用?”
“一個沒有違約的債券市場肯定不是一個成熟的債券市場。”周沅帆認為,目前我國債券市場上已公開發行的債券的信用級別普遍較高,債券市場基本沒有發生過違約現象,這就導致了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的優劣無法驗證,進而導致了評級結果的同質性。
汪杰說:“國企都有政府兜底,這是當前體制的必然結果,然而,這對民營企業事實上形成了不公平競爭。在市場上,民企債券想要獲得認可非常困難,而國企就容易太多了?!?/p>
“這個讓人不可思議的結果,給市場傳遞了一個危險并且錯誤的信號,那就是再垃圾的債券,也不會違約?!币幻麡I內人士表示,“這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錯誤信號。這件事情發生以后,會有很多原來關注信用風險的人,變成無視信用風險,這是徹頭徹尾的悲劇?!?/p>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