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糧商精密布局大豆價格 中國企業任人宰割
編者按/ 國際貿易方面的爭端日益劇烈,尤其在關乎本國產業發展的基礎生產資料領域。
作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國,美國正在使用前所未有的嚴厲措施保護本國產業。兩會前夕,美國國會通過了對1930年關稅法的修改,將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被寫入美國貿易法案,一旦奧巴馬簽署該法案,美國對中國企業發起“雙反”調查將變得“合法化”,并且更加有恃無恐。除此之外,2012年2月28日,奧巴馬總統指令成立了跨部門貿易執法中心,進一步加強對貿易領域的執法和控制,以保護本國產業的發展。
而作為美國最大的采購國,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在長期承受著賣方條約的束縛。大豆產業便是這種不對等國際貿易關系的犧牲品。滲透全產業鏈的跨國糧商巨頭不但牢牢控制著定價權,還控制著質量標準和交易細則,并且通過源源不斷地入股中國糧油企業控制后期加工環節。
更甚的是,跨國糧商控制糧油加工企業的目的并不是依靠這些加工企業掙錢,而是通過控制這些加工企業最大限度地出售其大豆原材料,進而利用中國需求概念提高大豆價格。
中國僅僅是其傾銷地。
一線調查
國際糧商玩轉“中國需求”
“不但能夠控制進口大豆的定價機制、質量認證標準以及簽訂保護賣方利益的條款,還能通過參股下游生產企業讓中國買家不得不高價購買其原材料?!眹H糧商的精密布局讓何勇(化名)苦笑不已。
目前,四大傳統國際糧商“ABCD”(ADM、邦基、嘉吉、路易達孚)壟斷著大豆貿易80%的資源。中國進口大豆有80%通過這四家國際糧商進行采購。與此同時,國際糧商還通過種種方法在期貨市上時刻關注著中國國家儲備的消息,無時無刻不準備炒作中國需求,進而迅速反映在價格上。
更甚的是,當前大豆進口合同中的許多條款根本不考慮進口商的基本權益,如裝運港檢驗條款、爭端解決條款等,這直接導致目前大豆進口不合格率高居80%。另一個有意思的表現是,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大豆期貨價格以及以它為定價參考值的大豆國際貿易市場的現貨價格,漲跌往往根據“中國因素”表現出奇特的“規律性”。如美國大豆收獲季節到來之前,市場上就會有“利多”消息,CBOT大豆價格上升;中國大豆采購團的每一次購買,CBOT價格也漲。
失去談判能力的中國大豆進口價格只能任人宰割。
雜質雙重標準
剛剛從南美和北美大豆產地考察歸來的何勇終于明白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運到中國的美國大豆會有那么多的雜質。
何勇是國內一家糧食央企的高層,此次出行,他考察了大豆最主要的產地巴西和美國。在這兩個國家的田間,他看到類似的場景,大豆收割全部采用收割機機械化收購,“從田間收割的大豆,雜質率不足0.5%。”
但是,美國產的大豆運往中國后,雜質率已經精準地達到2%,“恰恰,我們合同上簽署的雜質率就是2%?!焙斡卤硎?,同樣情況下,巴西大豆運往中國,雜質就比美國大豆少得多。何勇觀察,美國大豆的雜質,“主要是玉米、粉塵、秸稈等等,我們統稱為碼頭經營性雜質?!?/p>
此次考察之行,何勇非常注意觀察了美國和巴西的碼頭,“巴西碼頭的設備很簡單?!倍啾戎?,“美國碼頭很發達,設備齊全,有一些設備是不對外參觀的?!焙斡孪蛴浾弑硎?,“美國設備更先進,能夠更準確地控制雜質的比例?!?/p>
有這種質疑的不僅僅是何勇所在的一家企業,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向記者表示,“我聽很多企業都反映這一問題,美國賣家利用合同上的優勢,在大豆中摻進雜質。企業反映,有一些是明顯的人為加進的雜質?!?/p>
因為沒有看到摻雜質的現場,劉登高表示也“不太清楚國際糧食是在哪個環節做了手腳”。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另外一家央企身上,“我們考察的時候了解到,國際糧商在收購的時候,與豆農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不到1%,而與我們簽訂的合同是,雜質率3%。”一位央企負責進口大豆購買的人士向記者表示?!皬?%到3%,國際糧商便已經賺了2個百分點。”
想改變有關雜質率的合同條款又并不容易。據了解,目前中國有60%以上的壓榨工廠,被國際四大糧商持股,“因為存在著持股關系,購買大豆的壓榨工廠不會對股東提出這樣的要求?!眲⒌歉咄嘎?。
這一現象已經持續了多年,“進口大豆的不合格率非常高,我曾經見過?!毙袠I專家夏友富向記者表示,“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據了解,2003年曾有幾家中國企業組織在一起,商談過此事,“當時,已經有人說過,美國企業用鼓風機蓄意在大豆中吹進雜質。”曾經參會的人士向記者回憶。
期貨市場“追殺”
在期貨市場上,中國和美國企業的話語權同樣不對等,國際糧商還多次炒作中國需求。
記者從糧食央企人士處獲悉,“在2011年10月11日和11月初,國家物資儲備局(簡稱“國儲”)委托中儲糧分別兩次向國際大豆市場詢價,兩次詢價都造成了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的暴漲?!鄙鲜鋈耸客嘎?,“國儲對這種情況非??鄲馈!?/p>
由于國儲委托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進行采購,而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很少露面,因此國際市場對此非常敏感。
期貨分析師李墨達向記者證實,“當時,國際市場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匿名詢價者,外界立刻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中國國家糧食儲備機構在詢價,因而當天的價格出現了大漲?!?/p>
資料顯示,在國儲2011年10月11日向國際市場詢價的當天,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貨暴漲。其中,交投最活躍的CBOT 11月大豆期貨收盤攀升58美分,漲幅4.9%,報收于12.35美元/蒲式耳。
中儲糧在詢價后,市場立即做出了上漲的反應,國儲不得已購買了價格上漲的大豆。作為決策機構的國家糧食局也非常無奈。一位國家糧食局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我們也參與到國儲進口大豆的政策制定中,采購大豆的時間是機密?!痹撊耸繌娬{,“解決出現的問題,還是要將保密工作做好?!?/p>
但是中儲糧一位內部人士認為,這并不是中國這一方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在國際上賣大豆的企業就那么幾家外商,詢價也只能向他們詢價,很難不被別人知道?!?因為中儲糧大豆壓榨業務較少,很少向市場詢價,一旦詢價,“市場就很快知道是中國國家儲備在采購,不管采購量的大小,都會引起期貨市場的上漲。”一位糧食央企高層向記者表示。
遭受損失的不僅僅是國家儲備,還有經常在期貨和現貨市場上出現的中糧和中紡糧油等國內企業?!霸械膬潴w制形成了一個缺陷。”前述糧食央企人士向記者透露,“由于國儲在國際上的詢價和收購是機密,中儲糧在國際市場上出現,大豆價格暴漲,而我們央企又是最后一個知道這個消息的人,甚至還是從國外賣家那里知道這個消息。因此,所有的中國企業都在蒙受損失?!?/p>
2011年,中儲糧已經申請了國際期貨市場的交易席位,但尚未獲得批準。
定價條款
在期貨市場價格屢被推高的時候,現貨市場也在承受著巨大的損失。
“我們和美國糧商簽署的協議被稱作是‘賣方協議’,即條款都是保護賣方利益的?!毖肫蟾邔雍斡孪蛴浾咄嘎叮拔覀儙状味枷胄薷牡囊粋€條款就是定價條款?!?/p>
據了解,目前中國企業與四大傳統國際糧商“ABCD”簽訂的是賣方協議,這四大糧商都是美國企業,因而中美雙方大豆交割價格依據美國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制定。
中國企業認為這一定價方法并不合理?!敖洺霈F這種情況,美國大豆產量不好,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大漲,而此后,預計大豆的另外一個主要產區南美大豆將會獲得豐收,價格應該下降,可是賣家還是要求以漲價后的芝加哥期貨市場價格結算?!鄙鲜鋈耸勘硎荆斑@樣的價格偏離了真實價格,我們遭受了損失?!?/p>
2011年8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大豆就從1300美分/蒲式耳一舉上漲至1450美分/蒲式耳附近。而此前,美國各種調查機構密集發布報告,稱美國大豆減產,從而導致價格上漲。
據了解,每年秋季冬季,是南美大豆的播種季節,美國大豆的銷售旺季,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價格此時連創新高使得美國豆商獲取了高額的市場利潤;而當4、5月份南美新大豆上市之后,就會趕上CBOT大豆期價快速大幅下挫,這樣,以CBOT大豆期價為基準價格的南美大豆的國際市場定價自然下降。
但是,當中方提出改變價格制定方式的時候,“賣方非常敏感,并且堅決反對?!蹦壳笆澜绱蠖巩a量是2.6億噸,美國產量9000萬噸,南美產量1.6億噸,中國產量為1000萬噸。
據透露,中國買家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結算方式,“按照產量占比,美國芝加哥期貨價格占50%,巴西價格占30%,大連期貨交易所價格占30%。”在與ABCD討論的時候,“受到了他們的抵制?!?/p>
保護賣方協議
“中國和美國是兩個法律體系,很難適應對方的法律?!鄙鲜鋈耸勘硎?。
不久前,何勇親身經歷了一件事情?!拔覀兒唾u家簽好協議購買大豆,但是我們簽的是賣方已經寫好協議,即保護賣方的協議。這個協議中間有一個條款,即大豆品質以‘裝港時的證書為準’,這就是說,以美國的檢測標準為準?!?/p>
中方與美國企業簽署協議購買美國品質好的2號大豆,“實際上,等我們看到的時候,運來的大豆是品質差的4號大豆。”何勇透露,“兩者價格相差較大,我們要求索賠。”
可是,“對方拿出協議,寫著以裝港時的證書為準,而美國裝港證書就是寫著2號大豆?!焙斡聼o奈地表示,“企業只能承受巨大的損失?!?/p>
另外一家糧食央企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不公平的協議還有很多,其中,有一條就是船期延誤等問題,需要買方承擔損失,此外,雙方一旦發生爭議,解決爭議的歸屬地由對方定,一般是英制法律標準,裁決歸屬地不在中國。”
并不是所有的國際買家都處于被動的局面。據了解,目前中國臺灣和韓國就是對外招標,使用的就不是供應商條款,而是買方條款。唯獨面對中國這樣的大買家,供貨商采取了更為嚴格的賣方合同。
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表示,“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大豆買家是一盤散沙,不能夠團結在一起,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夠爭取到話語權,用買方的壟斷才能夠應對賣方的壟斷。”
據了解,在中國進口大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更改這種賣方合同的最佳時機——2003年,當年曾經有多家中國大豆企業提出集體修改合同,“當時,中國有70%的大豆壓榨工廠是內資企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回憶,“大家已經草擬了一份合同,通過相關協會,計劃推廣?!?004年,大豆價格巨幅波動,“參與更改合同的很多企業倒閉了,或者被外資收購了。”程國強感到十分痛心。
目前,國內70%以上的榨油企業被跨國糧商或控股或參股,已經形成了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福臨門、魯花等主要品牌的局面?!巴赓Y并不在乎這些壓榨工廠是否盈利,他們只在乎通過股份控制,讓中國壓榨工廠買他們的大豆?!本湃椭瘓F田仁禮曾經表示。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現狀讓中國糧油的市場價格越來越高,一些外資控股或民營的壓榨企業要么選擇提高成品油價格,要么選擇停產,而承擔保持供應任務的國資背景企業卻只能在虧損中艱難運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