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ice數據顯示,今年以來974家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規模相當于去年全年的127.5%。披露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統計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財產品到期收益高于上半年凈利潤。
某上市公司高管指出,上市公司理財資金規模顯著增長與實體萎靡、傳統行業不景氣有關。此外,銀行對公貸款和理財產品收益率“雙高”助推上市公司理財資金規模爆發式增長。業內人士指出,銀行貸款給上市公司時經常會變相銷售理財產品,即提高貸款額度,并要求公司將超出部分購買理財產品,以覆蓋利率上升增加的借貸成本,同時滿足銀行相應的業務指標。
爆發式增長
據Choice統計,截至9月10日,今年以來已有974家A股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規模9863億元;去年全年有774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規模7733億元。換言之,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9%的A股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且購買規模相當于去年全年的127.5%。
Choice數據顯示,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熱情高漲。2011年,全部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僅為27.5億元,2012年上漲至124億元,2013年暴增至1349億元,2014年達3473億元,2015年進一步上漲至5281億元,2016年年底已攀升至7733億元。
數據顯示,年初以來,購買理財產品最多的A股公司為中國神華,3次共買入310億元;其后的新湖中寶累計購買72次,合計買入175億元;溫氏股份累計購買57次,共計買入164.5億元。新湖中寶、溫氏股份去年也位列排行榜前三。
從所屬行業來看,制造業公司表現突出。在今年所有購買理財產品的974家A股公司中,692家屬于制造業,占比71%,隨后是信息軟件業的4.8%和批發零售業的7.1%。經統計,制造業A股公司合計買入6244億元理財產品,相當于買入總額的三分之二。
2017年上半年披露到期收益統計的413家公司中,38家公司理財產品到期收益高于凈利潤,其中ST明科、賢豐控股、*ST佳電等7家公司依靠投資理財產品“扭虧為盈”。如ST明科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481.03萬元,而其理財收益高達3115.75萬元,相當于凈利潤的兩倍還多。
主業萎靡 銀行刺激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不是‘禁地’,募投項目的開展一般有緩沖期,導致資金暫時無法投入使用,或者有時候根據業務結算周期,公司收到客戶結算款但還沒跟供應商結算,手上有余錢……都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出現閑置資金,適時理財有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一位上市公司高管指出。
該高管告訴記者,上市公司用于投資理財資金主要包括自有閑置和暫時沒有明確用途的超募資金。
“投向方面,十幾天、三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和半年至一年較長期的理財產品都是主流,前者利率在3%-4%左右,后者大概在5%左右。”
某裝飾行業公司董秘表示,資金使用出現“斷層”促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由來已久,今年上半年公司理財資金爆發增長更多與實體萎靡、傳統行業不景氣有關。一些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的行業,公司辛辛苦苦干一年賺的錢可能還夠不上理財收益的零頭,甚至出現虧損。這種情況下大手筆進行理財投資能夠有效提升凈利潤、美化報表。
“有些傳統企業IPO募投的錢還沒投出去,項目前景急轉直下。我認識的一家紡織公司就是理財大戶,當初上市募資的錢原本計劃投資建設五百家門店。等了幾年,線下門店卻受到電商嚴重沖擊,繼續建設肯定是要虧的,主業增長空間也有限,只好先買些理財產品當作權宜之計。”該董秘透露。
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銀行理財收益率持續攀升一定程度激發上市公司的投資熱情,很多情況下,銀行甚至在貸款之余變相銷售理財產品。
“銀行目前存款規模增長乏力,各銀行攬儲競爭激烈,不惜推出高收益理財產品吸引客戶,負債端成本的抬升導致資產端收益率不斷上行。這就會導致一方面負債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攀升,另一方面資產端對公借貸的利率也相應提高。”該投行人士解釋道,“對銀行來說,上市公司是相對比較優質的客戶群體,為了留住客戶,銀行給上市公司發放流動性貸款的時候往往會搭配銷售理財產品,以便于理財產品的收益能夠覆蓋貸款利率上升增加的成本。”
警惕“脫實向虛”
深圳某私募機構負責人指出,購買理財產品是上市公司靈活經營的一種方式,借助理財產品降低資金的閑置損失。投資受阻情況下,利用短期理財產品降低資金使用成本,適當時機再進行投資開發,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對公司的發展還是有利的。
“但如果公司置主業而不顧‘鐘情’于理財,或長期主業停滯不前,不利用閑置資金進行業務改進、尋求突破,而將理財作為公司業績支柱會進一步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并未投入到實體經濟發展中,”該負責人指出,“甚至有不少上市公司一邊募集資金,一邊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存在相當大的資金浪費。”
“如果用閑置募資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提交董事會審議,用自有資金則不需要,這也會促使上市公司‘邊融資、邊理財’,”一位上市公司證代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應警惕長期依靠理財產品拉動利潤的行為。一來,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產品違背投資者的初衷,最終將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二來,雖然理財產品難以打破剛性兌付,整體風險性較小,但目前仍有不少理財資金通過多層嵌套,投入高風險領域,仍存在一定虧損風險。(張曉琪)
據私募人士透露,高凈值人群A股配置意愿近期明顯增加,私募產品發行與募資相比上半年更為容易。不僅僅是私募,7月和8月部分業績優秀的公募基金也受到資金青睞。
截至8月31日,滬深兩市334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總營收18.1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85%;實現凈利潤1.67萬億元,同比增長16.37%。在剔除銀行及兩桶油后,A股實現凈利潤8576.49億元,同比大增26.37%。
截至8月30日晚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滬深兩市共有3343家上市公司發布2017年半年報。這3343家公司上半年實現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合計16702.65億元,同比增長17.92%。
繼上周五大漲之后,昨天A股再度迎來一波讓股民欣喜的上漲。昨天滬指在證券股推動下繼續大漲,截至收盤,滬指報3362.65,漲0.93%,滬指再創20個月以來新高。
上周中小創表現突出,但熱點切換的情況下主線尚不明朗,前期賺錢的板塊滯漲乃至回調,創業板也面臨上漲之后的分化,細化投資大概率來臨。
10日A股弱勢震蕩整理,滬深股指雙雙小幅收跌。前期一度表現強勢的資源股集體走弱,鋼鐵、有色金屬、煤炭三大權重板塊跌幅領先。
當BAT創業炙手可熱時,一群集華為狼性基因與艾默生國際視野于一體的華為電氣-艾默生“混血兒”,已“折騰”出一批電氣類上市公司,在A股刮起了一股不小的資本旋風。這,緣起于十六年前華為與艾默生電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之間的一起并購。
7月A股行情以紅盤報收,進入8月,私募機構對行情有幾多信心呢?據8月中國對沖基金經理A股信心指數顯示,目前私募信心維持在較高水平,私募基金對8月份A股行情普遍看多。其中超過四成的私募維持著八成以上的高倉位運行。
昨日是7月最后一個交易日,上證綜指震蕩走高,以3273點報收,創下今年4月14日以來新高。A股7月份累計漲幅為2.52%,實現了“七翻身”。
大A股或迎強援!據香港信報31日報道,有消息透露,港交所行政總裁日前致函香港強積金管理局,促請局方把A股市場納入可供強積金(MPF)投資的“核準港外證券交易所名單”。
從影響投資者信心變動的因素來看,上半年,國內經濟基本面對提振投資者信心產生利好效應,但國內經濟政策對投資者信心的影響波動幅度較大,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對投資者信心的影響偏負面。
近期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是,2017年7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香港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擴大至5000億元人民幣。這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又取得了新進展。
雖然上證綜指也小幅回落并跌破3200點關口,但保險、銀行等權重藍籌力挺護盤,與創業板股一片愁云慘霧形成鮮明對比,“一九行情”愈演愈烈。
6月份以來,上市券商業績環比出現大幅增長。而從上半年的整體情況來看,隨著再融資新政的實施,IPO已經成為券商各項業務當中增長的亮點。
最近有件事喜大普奔,這就是中國經歷了四年的努力之后,終于成功進入了MSCI,一時間萬眾沸騰,但是對于大多數不炒股的人來說,MSCI究竟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