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正式發布《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狀況報告》(下稱:《報告》)。《報告》分為五大部分,包括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整體情況、公司互聯網產品情況及經營情況、服務創新、產品創新及模式創新情況,全面反映了2017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態勢。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規模發展勢頭放緩,1-6月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010.5億元,同比下滑10.9%;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在行業人身險公司累計保費收入的占比為4.7%,同比下滑0.5%。盡管保費和滲透率呈現下滑態勢,但隨著保險保障功能的凸顯,業務結構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從長遠看將為互聯網保險創造更為有利的發展環境,激發行業的內在動力和活力,維護金融安全。
市場經營主體方面則與去年保持了一致,共有61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占人身險會員公司總數的八成,其中中資公司39家,外資公司22家。與去年同期相比,投連及萬能險占比較高的險企互聯網保費規模大幅度萎縮、銀保渠道占比較高的險企互聯網保費規模排名持續提升。
《報告》顯示,上半年,銀行系保險公司保費規模仍領跑,但大型公司承保件數占優。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6月,工銀安盛人壽以246.3億元位列首位,建信人壽、國華人壽、農銀人壽、國壽股份、平安人壽、太平人壽、光大永明人壽、渤海人壽以及弘康人壽等前十家公司累計實現規模保費944.8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93.5%。
從業務增速的角度看,行業互聯網保險業務增長排名行業前十名的公司為:國壽股份、國華人壽、北大方正人壽、恒安標準人壽、平安健康、陸家嘴國泰人壽、君龍人壽、和諧健康、利安人壽、泰康養老。
在承保件數方面,截止至2017年6月,排名前十的人身險公司合計承保1.5億件,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承保件數的90.5%。其中,國壽股份、人保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人壽等傳統大型壽險公司名列前茅。
《報告》顯示,上半年,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結構加快調整,回歸保障功能凸顯。一是理財型業務大幅收縮。截止至2017年6月,互聯網壽險共實現規模保費586.9億元,同比減少338億元,降幅36.5%,占互聯網人身險總保費的58.1%,同比下降23.5個百分點。其中,包括萬能險和投連險在內的理財型業務保費合計178.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509.8億,降幅74.1%,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比例17.6%,同比減少43.1%。此外,上半年,互聯網年金保險發展勢頭迅猛,實現規模保費366.9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險收入的36.3%,同比增長20.1%,為僅次于壽險的第二大互聯網人身保險險種。
二是保障型業務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互聯網渠道的健康險保費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上半年實現規模保費29.1億元,增幅102%,占互聯網人身保險總保費的2.9%,同比增長1.6%;同時,在政策環境及行業各公司越發重視自有客戶發展的氛圍下,各壽險通過自有平臺共實現健康險規模保費12.4億元,同比增長222%,其中,防癌保險增長最為迅速,同比增加近10倍,護理保險和重大疾病保險增速緊隨其后,分別為874%和245%。
上半年,意外險的規模保費收入為27.6億元,同比增長16.5億元,增幅149%,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收入的2.7%,同比增長1.8%。雖然意外險保費占比不高,但在承保件數方面占據絕對優勢,以1.2億件的承保件數占據互聯網人身保險總承保件數的76.4%,繼續保持互聯網人身保險“件數王”地位。各壽險公司在其自有平臺上實現的意外險保費增長尤為突出,上半年行業通過自有平臺實現的意外險保費為1.3億,同比增長14余倍,承保件數是去年同期的近20倍。
《報告》顯示,傳統壽險正在積極布局自營官網,第三方平臺聚合資源優勢明顯。截至2017年6月,在經營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的61家人身險公司中,45家公司通過自建在線商城(官網)展開經營,53家公司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其中43家公司采用官網和第三方合作“雙管齊下”的商業模式。2017年上半年通過第三方渠道實現規模保費929.9億元,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92.0%,同比減少4.1個百分點;承保件數則達到1.1億件,占總承保件數的67.5%,較去年同比大幅減少28.4%。2017年上半年通過官網所實現的規模保費為80.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9.3%,占互聯網人身保險保費的比重增至8%。
《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保險業將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遵循保險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風險、深化改革三項任務,強化保險監管,健全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完善保險市場體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保險業發揮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功能,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金融安全、改善民生保障、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對互聯網保險而言,未來市場秩序將更趨規范,在保證互聯網保險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將對互聯網保險競爭格局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車險費率改革正在全國6個省市試點,明年將增加12個試點地區,在試點地區,車險企業可以自己制定車險費率條款。
2017年8月8日晚,上汽大通旗下首款乘用車D90正式上市,新車定位為全尺寸智能定制互聯網SUV,售價區間15.67萬~26.38萬元。
近期,奇點汽車、車和家、威馬汽車、愛馳億維、紅星汽車等新創造車企業進行為期數月的商討之后,擬于9月底之前建立聯盟,共同研發與采購,并計劃在今年年底之前,打造一個共用的電動車平臺。
自始至終,劉孝葳和燃健身這家公司沒有產生接觸。其他幾家“互聯網健身服務”,也都在用同樣的方式運作。但這次不太一樣。
近年來,由于牲畜養殖量逐漸增大,我國草場退化比較嚴重,與此同時,畜牧產品的同質化情況也比較嚴重,我國畜牧業發展存在著瓶頸。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成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在農牧行業,依靠互聯網大數據來輔助生產決策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模式,部分大型農牧企業搶占先機,通過大數據整合資源,打造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
當前,不少大型農牧企業都紛紛以“互聯網+”為平臺,從豬場管理、電子商務、產業金融等多個角度切入生豬養殖產業,以謀求新的業績增長點。2015年8月,被譽為“中國養豬第一股”的雛鷹農牧成立新融農牧,在眾多農牧“互聯網+”平臺中脫穎而出。
二次商車費改即將推行之際,互聯網車險領域就已經是一片風聲鶴唳。
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認為,“互聯網+”和“電商”有所不同,電商是一種營銷渠道,而“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思維是一個整體,它是整個產業鏈上的互聯互通。企業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運用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行業當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為開展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導。
將互聯網寫入不正當競爭條款,便有了別樣的價值指向——在保障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互聯網時代的開放之外,社會公共利益被鄭重重提。
小到學習、出行、就醫、購物,大至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公共服務,互聯網越來越多地融入到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民生等各領域。
數據和流量是互聯網公司重要的評價標尺,但在“數據指標”的指揮棒下,用戶數、點擊率、播放量、營業額和融資額等指標,紛紛成為數據造假的重災區。大規模的數據造假現象,吹出了一個個看上去很美的“肥皂泡”,不利于中國互聯網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沒有網絡,淘寶模特不可能月入過萬元甚至數萬元,電競玩家可能還被斥為“不務正業”,網絡主播更是沒地方施展才華,更談不上什么大數據、共享單車了。未來,這一領域的新職業還會層出不窮地涌現出來。
中國的互聯網保險領域的業態構成已進入到,由專業的互聯網保險公司、第三方互聯網保險創業公司以及BATJ巨頭紛紛積極布局的“百花齊放”階段。
100億美元以上的京東,網易,微博,攜程等也都出現了不錯的漲幅。相反,許多100億人民幣市值不到的軟件股卻不斷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