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黃金掛鉤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 投資需謹慎
投資結構性理財產品前,應對市場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如結構性理財產品有哪些類別、哪些銀行等。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統計分析指出,今年1-5月份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共計730款。從掛鉤對象來看,掛鉤匯率和利率的產品仍然最多,二者發行數量分別達到285款和142款,總體占比達到58.49%。掛鉤價格、股票和指數的結構性產品分別為87、85款和45款,掛鉤上述5類對象的結構性產品占到結構性產品發行總量的88.22%。另外,未透露掛鉤對象的結構性產品還有光大銀行發行的“陽光理財"A+計劃"”系列產品。
掛鉤匯率的結構性產品中,掛鉤美元兌港幣的產品最多,占比超過一半,這些產品絕大部分為恒生銀行發行的產品。恒生銀行以165款位居該類結構性產品發行量第一,其次是南洋商行和招商銀行,發行量分別為73款和13款,其余銀行的發行量均少于10款。
掛鉤價格的87款結構性產品中,有80款產品掛鉤黃金價格,其余7款產品中,有1款掛鉤LME期銅價格,其發行銀行為花旗銀行,有6款掛鉤石油期貨價格,其發行銀行分別為花旗銀行、法興中國和平安銀行。掛鉤黃金的80款產品中,招商銀行和工商銀行的發行量最大,分別達到29款和28款,其余包括廣發銀行、平安銀行、恒生銀行和農業銀行等在內的銀行發行量均不超過10款。
此外,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產品以外資行發行較多,匯豐銀行、星展銀行和恒生銀行分別以30款、20款和11款的發行量位列前三位。從掛鉤股票的板塊來看,主要以掛鉤金融業、消費業、能源業、建筑業以及電子業等板塊的單只或若干只個股為主,掛鉤地區也集中在香港等亞太市場。
最后,掛鉤指數的結構性產品來看,匯豐銀行、華夏銀行和法興中國分別以20款、9款和8款的發行量居前,其具體掛鉤對象包括單一交易所股票指數、股票組合指數或若干只同類指數或不同類指數的組合。
半數黃金掛鉤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
購買理財產品肯定需要留意其收益和風險情況。從到期情況來看,2013年1-5月結構性產品共到期686款,其中有接近一半的產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在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360款產品中,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有300款,占比超過八成。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共有57款。
從未實現到期收益產品的掛鉤對象來看,以掛鉤匯率和價格的產品為主,其中掛鉤價格的產品均為掛鉤黃金價格的產品。盡管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中掛鉤匯率產品數量最多,但是從占比來看,黃金掛鉤結構性產品占比最高,達到已公布到期收益率產品數的50%。
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外匯掛鉤結構性產品主要為某外資銀行發行的產品,由于其公開信息有限,該機構暫時無法分析其未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的原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國際黃金價格自去年12月份開始一直處于震蕩下跌的走勢中,并且在4月份跌速加劇,因此商業銀行發行的看漲類的中短期黃金掛鉤類結構性產品均表現不佳,到期未實現最高收益率的黃金掛鉤結構性產品中,絕大部分為此類型。
未來像外匯和黃金市場走勢依然波動劇烈,因此也提醒投資者要注意結構性產品投資規則設置等方面是否有將相應風險考慮在內。同時,結構性產品由于一般風險和收益都會較高,較為適合有一定投資經驗的投資人。在選擇相應產品時,也應該立足在自身對掛鉤產品市場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斷的基礎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