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金交易所日均進賬500萬
貴金屬交易的蛋糕越做越大,分蛋糕的人數卻越來越少。上海黃金交易所(下稱“金交所”),這家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的交易所,在近幾年的發展當中占盡優勢。
在監管當局強力監管之下,迅猛發展的黃金投資市場和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貴金屬交易所”,正趨于規范。但另一方面,紛亂“戰國”時代結束后,市場似乎又面臨競爭機制的缺失。
根據已有的統計數據,按照萬分之三的交易所手續費費率,初步估算金交所2011年的所有交易品種的手續費收入達到13.3億元,較三年前(即2008年)的2.7億元增長近4倍。其中,黃金(T+D)交易手續費收入三年增長逾5倍,而白銀(T+D)交易的手續費增長最為突出,三年超過130倍之巨。而按照一年260個工作日計算,金交所平均一天手續費收入進賬超500萬元。
白銀(T+D)手續費:
三年增長130倍
坐落在河南中路的金交所大樓和外灘周邊的多數建筑比起來,絕談不上雄偉或是驚艷,但這樣一個建筑內蘊含的能量卻遠超常人想象。成立于2002年10月的金交所是經國務院批準,由中國人民銀行組建,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實行自律性管理的法人。目前該交易所各會員單位年產金量約占全國的80%,用金量占全國的90%,冶煉能力占全國的90%。
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機構也能創造相當驚人的效益。僅在2011年,該所全部貴金屬產品的累計成交量達到254561噸以上,成交總額逾4.44萬億元。而該所目前擁有的產品,其手續費平均從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五不等,即使都以萬分之三的費率估算,該所去年僅在交易手續費一項上的收入也高達13.3億元。其中白銀(T+D)的交易量超過247035噸,成交額近1.94萬億元;全部黃金產品交易量約為7438噸,成交額超過2.47萬億元。
白銀(T+D)的“效益”上升勢頭最為驚人,金交所官網的數據顯示,就在2008年,該所白銀(T+D)的成交金額還不到148億元,按萬分之三的費率計算,當年這部分創造的手續費收入還只有440多萬元。但到了去年,這個收入就變成了約5.82億元,三年內,該交易所在白銀(T+D)一項的收入上就飛增了130多倍。在近幾年國內股市、房地產等皆不景氣的情況下,這個收入增長速度不僅在金融業內比較罕見,也足以“秒殺”同期其他大部分傳統行業收入的增長率。
“這其實也和貴金屬交易對個人客戶放開較晚有關,國內的黃金(T+D)在2009年1月之后才逐漸向個人放開,白銀(T+D)在2009年7、8月之后才放開給個人投資者,在那之前,白銀的(T+D)成交都很小,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金交所的白銀產品交易量和這方面的收入上升的異常迅速。”上海一家商業銀行內部人士稱。
黃金(T+D)的“新成色”:今年前四個月手續費增長近三成
須知以上這些收入成績大多還只是在交易所整頓之前創下的,故有專家指出,考慮到在眾多貴金屬交易所的“名分”難保之后,還可能有其他交易所的客戶向金交所產品流入,今后金交所在黃金(T+D)方面的收入增長可能也要提速。
此外,另一家銀行人員表示,由于央行的關系,金交所“用活了”各大銀行的儲戶資源,銀行實際上幫助交易所做了很多客戶開發的工作,金交所的業務也在這幾年爆發式增長,且這樣的增長還只是建立在沒有大規模宣傳的基礎上。
2012年以來金交所黃金(T+D)業務的數據顯示,該品種的交易金額前4個月累計超過4581億元,以萬分之三的費率估計,該業務前4個月手續費進賬1.37億元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長近30%。而央行等五部委是在去年12月27日發布《關于加強黃金交易所或從事黃金交易平臺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對交易所進行整頓,也就是說今年前4個月的金交所收入增長發生在貴金屬交易所整頓新規出臺之后。這個增長比去年有所提速,在2011年的前四個月,金交所黃金(T+D)的成交金額約為3548億元,換算成手續費收入約1.06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不過3.3%。與黃金相比,金交所白銀產品的交易量和收入今年以來似乎不增反降,這可能是因為對于白銀交易所產品的管制尚未有明確規定出臺。在五部委的《通知》中,只是明確規定“不得設立黃金交易平臺”,未對白銀交易有明確界定,故有不少交易所的白銀現貨交易其實并未叫停,即在白銀遞延交易方面,金交所尚算不上“獨家”。“由于有這樣的”空子“存在,預計金交所的白銀業務經過三年”井噴“之后,未來這塊業務收入的增速可能將不如黃金。”一位業內人士這樣測算。
客源不愁
但對于交易者來說,排除夜盤的便利、央行的背景等優勢因素,普通投資者通過代理商交易金交所的產品是“真心的貴”。假設某客戶某日以330元/克的價格買入1手黃金(T+D),并在上漲到340元/克時平倉,那么他開倉的手續費就是330×1000×1×0.3%。=99元,平倉的手續費為340×1000×1×0.3%。=102元,即一手黃金僅開、平倉的費用就在200元以上。
“萬分之三是交易所的費用,通過銀行交易T+D產品還要附加一定的手續費,最終的總費用可能達到成交金額的萬分之十四到十七。”某銀行一位熟悉此交易的貴金屬分析師表示。這樣算來,實際交易一手黃金,即完成一次開倉、平倉的手續費總額就高達1000元以上。
在高昂的交易成本下,交易所和代理機構實現了“雙贏”,大型企業和其他機構投資者也不在意那點手續費,但眾多中小投資者卻感覺迥異。要知道費用越高,每手盈利所需的最小點位也越多,這對于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習慣于快進快出的人群來說顯然不是個好事。按以上費率,如果一個投資者建倉后價格向有利于他建倉方向的一邊波動低于1元/克,該客戶竟然還不能盈利。要知道,除夜盤之外,國內的黃金價格日內波動往往較小,很多時候價格的大幅漲跌都是以跳空高開、低開的形式出現,加之以上的費率水平,可想而知短線盈利的難度相當大。
盡管交易成本相當高,但如今向著“一統”的方向發展的黃金市場顯然不用擔心缺客戶。金交所某會員銀行的一位內部人士也指出,金交所產品的交易成本確實比同類其他期、現產品要高,但未發現有較大規模的客戶流失去到期貨或其他產品上。只能說明,相比券商、期貨公司和客戶的關系來說,代理金交所業務的銀行與自身儲戶的關系要穩定得多,很多銀行只是把貴金屬交易作為一個增值服務推薦給客戶,況且金交所還有夜盤的交易。
按這位人士的說法,很多銀行儲戶非常謹慎,不少客戶只是存錢,不做股票,不做期貨,連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都不做。如果金交所的T+D業務不在銀行代理,恐怕很多儲戶這輩子也不會接觸到T+D,連杠桿是何物也不會知道,天底下恐怕也只有銀行有這樣的“白紙客戶”。“每有一家銀行成為金交所的會員,交易所就等于接觸到了更多這樣的客戶,以銀行龐大的網點,假設每10個關注T+D產品的儲戶中,哪怕只有4個人開了戶,最終只有2個人做了交易,這樣也可以提供相當規模的客戶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