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中國資本市場上牽動人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連續出臺,2015“救市總動員”必將被載入歷史。7月4日、5日、6日《經濟日報》“中經觀點”欄目連續三天刊發署名為葉瓣的評論文章,就本輪股市大調整發聲,三篇文章的標題分別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對股市過度焦慮和恐慌沒有必要》、《入市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
近期股票市場的走勢讓眾多投資者體驗到了過山車的感覺。前期勢如破竹的上漲給投資者帶來的收益,又在自由落體般的下跌中不斷回吐,使一些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了疑問,20%的調整幅度也讓眾多投資者處在焦慮之中。
這種焦慮可以理解,但對于股票投資來說,漲跌本是尋常事,中外股市莫不如此。即使是剛剛入市的投資者,對此也是心中有數的。對于比較成熟的投資者來說,應該有對市場較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以此前波瀾壯闊的上漲為例,普遍接受的投資邏輯在于宏觀上看好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轉型成功將帶來企業利潤上升,從而引發企業估值上調;市場層面的邏輯在于資金面是寬松的,而居民投資方向集中轉向資本市場,進而水漲船高。從近期發布的宏觀政策和市場數據看,這兩個層面的支撐因素并沒有改變。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而且穩中向好。一季度GDP增長7%,從五六月份的情況看,工業、投資、消費、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回升。結構調整步伐正在加快,服務業的比重超過一半,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也在大量涌現。這些亮點充分反映出我國的產業在加快升級,增長動能正在轉換。這應該是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和根本邏輯。
眾所周知,由于受國內外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經濟確實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在日益顯現。但正如李克強總理日前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演講時所指出的,這只是“成長中的煩惱”。我們正在通過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通過深化改革開放頂住下行壓力。
進一步來看資本市場,作為金融領域改革開放中的重要一環,我們緊扣資本項目可兌換與人民幣國際化的節奏,清理市場機制,優質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的渠道顯著擴寬,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我國資本市場便利性得到有效提升,機構投資者的力量在不斷增強。所有這些無疑都會加快資本市場趨于成熟的步伐,也必將給市場相關方帶來更多的實惠。
不畏浮云遮望眼。就中國資本市場的大勢而言,不管是從經濟宏觀面、政策面,還是市場本身的發展節奏看,健康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原文刊載于《經濟日報》2015年7月4日第一版 作者:葉瓣)
對股市過度焦慮和恐慌沒有必要
近期,A股市場在達到5000點關口后出現深幅調整,不少倉位較高的投資者賬面財富快速縮水,難免產生焦慮情緒。與此同時,市場上流傳著一些真偽難辨的傳言,加劇了市場的恐慌。
現在看來,客觀、全面地看待這波行情十分必要。從以往經驗來看,股市大漲之后容易出現快速回調,這種現象并非第一次出現,投資者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比如,最近一周的5個交易日內,滬指共跌去12%,而歷史上滬指單周跌幅超過12%的多達11次。經驗同樣告訴我們,正如深蹲是為了可以更好地起跳,在短期急挫后再度反彈、走出更大行情的先例也屢見不鮮。
在市場從“快牛”向“慢牛”行情的切換過程中,有一些波動和震蕩是必然的,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應適當、適度、適時地調整心理預期。尤其要放眼長遠,不因短期的市場波動過度悲觀,否則極易陷入“追漲殺跌”的誤區,產生不理智、不理性的投資行為。
周末管理層終于打出了超級重拳,這就是宣布暫緩新股發行,甚至不惜宣布已發行10家新股作廢。該特大利好應立竿見影,大量個股勢必猛撲漲停,大盤跌勢必能止住。目前投資者不宜再有慣性思維,即不宜繼續漠視利好,倉重者應可等待救援,而倉輕者應該尋機回補。
6月中旬以來,滬深股市出現了一輪較大幅度的調整。伴隨指數下跌,市場上的恐慌和焦慮情緒已引起社會各方高度關注。
從1969年以來的40多年間,其至少經歷過4次股市大跌。每次股市大跌過后,其財富都較以前出現大幅增加。
數據顯示,從2014年底到今年6月15日,兩市融資余額增長了119.38%,這無疑對今年以來的股市上漲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但當行情走弱時,高杠桿資金被迫平倉引發的多殺多則加劇了股市的震蕩,這在A股本輪調整中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剛剛過去的周末,雖然不交易不加班,作為投資者,其心路歷程卻比工作日和交易日更加起伏。隨著利好消息的逐條發布確認,手機微信的“滴滴”聲越來越頻繁地響起來,群里的對話也漸漸從先前帶著疼痛表情的“周一直接掛跌停割肉”,轉到充滿熱切期盼的“周一開盤買什么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