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看好七月回穩 國企改革是熱點
最近的市場,讓投資者操碎了心。面對賬面浮盈大幅縮水甚至本金虧蝕,是不是該離場了?但是管理層維護A股的決心又異常堅決,各種重磅利好消息不斷,此時割肉會不會割在地板上?面對如今進退兩難的局面,掌握資金、信息、經驗優勢的專業機構又是怎樣考慮的?且來看看八家私募以及八家券商對于最近行情的看法。
《《《
8家券商看后市
1.國泰君安任澤平:
帶杠桿的調整是新情況,超出大多數人的認知,機器比人還不理性。只有有效中斷傳導鏈條,才能避免負反饋。
2.申萬宏源王勝、王佳音:
短期反彈過后,過高杠桿資金將擇機撤退;公募從過度集中持股走向均衡配置,將導致市場賺錢效應減弱;盡管經過大幅下跌,年內翻倍股票仍然比比皆是,場外增量資金短期大舉進場條件尚不充分。市場仍然需要時間恢復元氣,指數3個月以內可能走出類似日經225在2013年5月之后的長期震蕩橫盤走勢。
3.興業證券張憶東:
展望中期行情,第一,參考歷史,股市大幅急跌即將結束;第二,“大尖頂式”調整之后,重申本輪牛市三階段判斷,下半年換擋進入第二階段——盤整市、個股行情分化;第三,借鑒海外類似經驗,暴跌之后可以尋找“結構牛”。
4.中信證券黃若谷、秦培景:
對于相對低估值的藍籌,我們一直強調均值回歸和居民儲蓄向股市搬家這兩個邏輯。這兩個邏輯依然成立,大格局不變。經過20%跌幅的調整,現在上證指數市盈率不到20倍,橫向與國際比較都已不貴,均值回歸動力增加。在風險溢價上升的環境下,藍籌未來要結束震蕩并整體性的啟動上行,必須要有涉及面廣的主題觸發,我們認為最可能會是國企改革,特別是地方國企改革的加速。
5.方正證券楊為敩:
從目前來看,股票市場已因其近乎于逆周期運行而加大了貨幣政策的難度,如果貨幣政策跟隨市場出現過大波動,不但會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穩定性,而且在遠期也會加大宏觀經濟的運行風險。貨幣政策不會因為資本市場波動而改變現有特征和既定趨勢。
6.廣證恒生張廣文:
接二連三的組合拳彰顯出管理層穩定市場走勢的意圖,不排除后續有更多利好政策出臺。需要注意的是,調整趨勢已然形成,過去數個交易日中降準降息、養老金入市和券商系統外接自查結束等利好消息均未成功逆轉調整趨勢,對待短期可能到來的反彈不宜過于樂觀。預計本次利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下跌的節奏,但效果或相對較小,暫不宜過多抄底和重倉。
7.國信證券閻莉:
上證指數6月大幅下跌,走勢明顯轉弱,下半年整體走勢不樂觀,但短期大跌之后,7月超跌反彈確定性高。即使按照歷史上最壞的6124點、3478點牛熊轉換的情景,大跌之后也將跟隨1個月或幾個月的反彈,因此7月份反彈可期。
8.齊魯證券羅文波、曾巖:
降低交易費用證偽了“財政收入增速降低,需要從股市中加稅”的邏輯,表明了國家“輸血”保“改革牛”的決心,也打開了進一步降低其他重磅稅種的想象空間;管理層對“兩融”態度大轉變,后續增量資金邊際流速或加快;擴大證券公司融資渠道,證偽了“2萬億融資盤可能爆倉”的擔憂。這將為已經“失血”過多的市場帶來急需的增量資金,也有助于市場風格向藍籌的進一步轉換。 (宋思艱整理)
本周四A股續跌,滬指收挫3.48%至3912.77點,波幅在3795.25到4080.39點之間。對于倉輕者來說,考慮到大盤短期內殺跌過多過猛,應也可考慮適度低吸,然后靜等管理層釋出一輪輪利好。
昨日(7月2日),A股市場多空雙方上演了一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大對決:雙方從早盤即開始“貼身肉搏”,戰斗從滬指一直延續到股指期貨市場。
A股在利好頻出的情況下仍然未能企穩。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港資卻逆勢凈買入A股27億元,用掉了當日額度的22%。《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樣的比例已經接近6月26日。
7月1日深夜,證監會連發三大利好,昨日(7月2日)滬指卻失守4000點,收于3912點,跌幅3.4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后市難料,但監管層護盤態度明確,各路資本也發起自救,華夏保險表示已在近期大舉逢低建倉并將持續加倉入市,而浙商資本聯誼會30多位會員發出倡議書,其中有20家浙江上市公司表態護盤。
7月1日晚間,證監會深夜連發“福利”,昨日(7月2日)空頭仍然發威,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兩桶油”、銀行股再次“雙騎救主”,最終滬指從6.02%的跌幅收窄至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