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
A股暴跌再探因 分流資金去哪了
“今天又虧了半年的工資,晚飯吃面吧!”昨日,一位股民在微信朋友圈發出如此感嘆。
A股周四再度出現大幅下跌,滬深兩市股指跌幅雙雙超過3%,創業板指數更是大跌了6.33%,兩市成交則萎縮至1.46萬億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分析人士均將矛頭指向了資金面:“IPO凍結巨量資金導致資金面緊張”“場外配資加強監管”“6月底報表日資金需回流銀行”……
近期的社會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新經濟指標顯示宏觀經濟出現回暖跡象,國務院推出的四大工程包也將陸續發揮穩增長作用。“市場開始逐步形成經濟或在三四季度企穩的預期。”機構人士多數認為,在此背景下,央行沒有必要頻繁動用貨幣工具,市場進一步提升估值有限。此外,隨著前階段市場的大幅上漲,證監會對場外配資監管態度趨嚴,希望市場轉為慢牛的態度非常明顯。
“本來我看到12000點,但聽了報告后下調到了8000點。”一位幾天前參與招商證券策略報告會的機構投資者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在場的官員以及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都提到了,通縮風險基本排除、貨幣政策后續操作空間并不大。這在我看來,下一階段流動性局面會有一定變化。”
預計融資300億元的國泰君安昨日接受網上申購,連同其他24只新股同期IPO,市場估計將有約7萬億元打新資金被凍結。IPO凍結巨量資金,杠桿配資的平倉,被認為是這一次市場調整最關鍵的因素。
“必須清理投機者,讓投資者留下來。”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也有銀行業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最近股市轉弱,考慮到6月底的資金緊張時點,估計未來兩周可能有更多的資金從股市流出回歸銀行。
來自銀行間市場的一線交易員也提到了資金面這兩天的變化,“全市場資金利率昨日出現顯著上升,資金面暫時緊張主要是緣于新股申購和MLF(中期借貸便利)縮量投放兩個因素。”國內一家國有大行債券交易員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資金面有所偏緊,但算不上特別緊張。據推算,6月17日或18日,3月份續作的MLF操作面臨到期,預計總規模在6700億元。央行是否續作6700億元的MLF令市場預期偏謹慎。
近期地方債的密集發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流動性偏緊,尤其是商業銀行作為主要的債券購買者。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李奇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地方債公開發行的部分會占用銀行現金頭寸,擠壓其他利率債配置空間。地方債供給壓力太大擠壓現金頭寸后,會影響銀行對其他融資主體的信用投放,產生擠出效應。降準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但有機構認為,近期房地產成交明顯回升,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逐步加強,投資者開始逐步形成經濟或許在三四季度企穩的預期,央行沒有必要進一步調控貨幣政策。
此外,A股的資金需求還在加大。《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本輪牛市資金來龍去脈發現,去年下半年約有9000億元資金進入到股票市場,而今年截至目前的資金流入達到3.5萬億之巨。結構上融資性資金仍占據重要比重,但二季度后保證金上漲速度明顯加快,同時對資金的需求也在明顯加大。
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券商兩萬多億的融資盤,其實只是“水面上”的杠桿,“水下”各種配資估計也有過萬億,現在成交量很低,很多高杠桿的投資者都沒有降低倉位,調整明顯還沒有到位。
也有不少基金堅持A股中長期處于牛市之中。(張菲菲對本文亦有貢獻)李雋 謝丹敏 楊柳晗
今日早盤三大股指全線低開,隨后出現震蕩下跌走勢。總體來看,經過昨日的反彈之后,今日大盤再度迎來大幅殺跌,創業板呈現陰包陽走勢,走勢非常不樂觀。
這幾天股市來回蕩秋千,這讓不少散戶直呼“吃不消”,一個個唉聲嘆氣地說:“賺錢是越來越難了。”昨天滬指上演V形反轉,回到4900點上方。不過今天一開盤,股指紛紛下挫。
今年,有媒體發布了2014年的中國“富人報告”,報告稱,截至2014年底,國內可投資資產在人民幣1000萬元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士的數量已超過100萬人,人均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約3000萬元人民幣。
隨著大盤站上5000點,恐高的投資者越來越多,“落袋為安”的情緒也在逐漸蔓延。于是乎,“市場是不是變熊了?”、“我要不要贖回?”、“如果市場這么一直跌下去,該買什么基金才能避險?”等等充滿恐慌的疑問,成了后臺出現率最高的問題,沒有之一!
形成了完善的、獨特的思想體系和交易體系,無論長中短線,均可自由交易,在股票市場中游刃有余,這時的你可以被尊稱為股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