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指數
昨日,滬指實現“七連陽”,報收4941.71點,離5000點僅一步之遙!
而“自己手里的股票”——金融股低迷依舊,保險、銀行領跌藍籌。在一輪牛市中,最不好的可能是“自己手里的股票”,最好的卻往往是“自己賣了的股票”。承接昨日《牛市中的三種股票》,《每日經濟新聞》繼續推出“自己賣了的股票”——瘋漲股,解讀在這輪牛市中,股民為何拿不住曾經擁有的牛股,而“自己賣掉的股票”,為何成為攻堅5000點的主力?
牛市中股民為何抓不住牛股,為何成為“放牛娃”?這是一個值得深度探究的問題。
在業內人士看來,許多拿不住牛股的股民,并不存在技術上或者操作上的缺陷,真正“打敗”他們的,是心理層面的因素。因為經歷過長時間的熊市,這些股民在面對新牛市完全不同的上漲邏輯時,往往趨向保守,只為求得落袋為安。
守不住票的,往往是老股民
“哎,昨天剛剛賣的股票,今天就漲停了,郁悶!換的票今天居然還在跌,真是沒財運。”
“一樣的啊,研究了很久的票,也持有了幾個月,實在忍不住拋了,結果馬上就迎來主升浪。”
短短半個月時間,滬指便從4300點迅速展開攻堅5000點的戰役,而“隔壁”的創業板更是持續瘋狂,指數已經創了3662.98點的歷史新高。面對每天都有200~400只個股漲停的瘋狂行情,卻有不少投資者大吐苦水,稱其近來不僅未賺錢,反而有出現虧損,內心極其糾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自5月18日至27日,A股只有31只個股下跌,跌幅超過10%的只有7只,分別是全通教育、京天利、安碩信息、三六五網、金證股份、天澤信息以及迪安診斷。然而,即便A股95%以上的股票上漲,仍難掩部分投資者的失望之情。
坐在成都繁華商業圈附近的國金證券某營業部大戶室里,一位資金過百萬的大戶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我一直關注萬方發展,對公司有比較深的了解,在年后就開始布局建倉,等待該股上漲。但是一直到一季度末,股價都沒有怎么動。而創業板漲勢迅猛,動搖了我持股的信心,然后不斷的減倉萬方發展,開始買入一些創業板的股票。建倉平均成本為6.8元,在9元左右完成清倉。但是賣出之后萬方發展就開始暴漲,短短不到兩個月,股價已經到34元;而自己換的票,平均漲幅僅僅在20%左右,完全錯失后面的行情。”
半個月前還在4300點一帶糾結不前,如今已突破4900點,邁向5000點大關,盡管市場上空仍有一些利空在飄蕩,但股指漲勢強勁。再加之迪士尼開園能給上海出租車行情帶來游客6%增量,基于改革和迪士尼效應,申萬宏源建議關注錦江投資、強生控股、大眾交通和申通地鐵。
某外資投行人士表示看好MSCI最終納入A股的前景,但具體的納入時點及初始規模可能不及外界所預期的樂觀。
越來越多的A股變化開始影響海外市場,國際投行們越來越關注因為中國因素而導致的外盤期貨和現貨波動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國A股這只蝴蝶的翅膀震動得會更加有力,讓海外股市去刮龍卷風吧。
我國臺灣股市從1986年至1990年初的三年時間里指數漲了12倍,當年的“臺股牛”與A股市場本輪牛市有很多相似點,甚至連信用危機爆發導致的“最后一跌”的牛市前奏以及牛市中的泡沫特征都極端相似。
我們所身處的每一輪牛熊各自的外因或者內因都有所不同,但是投資者的人性是相通的。但8年來,宏觀經濟與市場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我們從新的角度去思考這輪牛市的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