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散戶 新三板暫無降門檻想法
“把大量的散戶引進來,提高活躍度,這不是我們市場發展的方向。”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公司(下稱“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陳永民5月20日公開稱。就在前一天,股轉公司董事長楊曉嘉在2015中國股權投資論壇上稱,新三板目前為止沒有降低投資者門檻的想法。
不放散戶進場,誰來做“接盤俠”?說好的流動性呢?說好的高估值呢?不想“火”了么?“從目前來看,二級市場流動性問題不是監管機構首要解決的問題。”德勤大中國區A股上市負責人吳曉輝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預計新三板“為較早期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平臺”的定位不會改變。
價格失真引監管
新三板似乎變得讓人看不懂了。5月21日滬深股市雙雙大漲,新三板獨自延續下跌。截至收盤,三板做市指數收于1858.62點,下跌1.64%,成交量大幅萎縮,日成交僅13.14億元。與4月初最高2673.17點相比,累計跌幅超過30%。
事實上,價格大幅波動也體現在個股。九鼎投資、中科招商都曾出現“1元”成交,兩家公司都因股票異常交易,于5月14日收到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同樣因為股票交易異常被查的還有中海陽、國貿醞領等。
“新三板估值不能簡單看市盈率。因為交易價格本身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不是很公允。”吳曉輝稱,做市股市盈率比較高,協議轉讓市盈率比較低,在目前90%的企業都采用協議轉讓的情況下,這些價格反映出來的市盈率,專業投資者不會有太多關注。專業投資者更多關注公司基本面、業務模式等,以特別的估值方法做定價。
股轉系統數據顯示,目前掛牌企業數量達到2436家,其中選擇做市商交易方式掛牌的公司有330多家,其他都是用協議轉讓的交易方式。
以協議轉讓為例,市場化定價方式在某一個時點所有的交易按照同一個價格進行,而協議轉讓同一個時點會有很多不同價格去成交。背后可能是高管激勵、避稅等訴求,種種原因也導致“蹦極式”定價常常出現。
楊曉嘉稱,資本市場是融資的市場,一旦價格信號失真,公信力也就不復存在了。
不斷暴露出的問題引發監管層擔憂。今年4月以來,隨著證監會“2015證監法網專項執法行動”的啟動,監管層新三板啟動了最大規模的調查,同時推出《關于加強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從整個證監系統的角度對新三板進行正本清源。
吳曉輝預計,今年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可能會達到4000家甚至5000家的規模,面對急劇增長的掛牌數量,建立起系統的監管體系可能才是目前監管機構最關心的問題。換言之,推動競價交易、分層管理、降低投資者門檻,提升二級市場流動性,對監管層而言并非當務之急。“這都在監管層考慮范圍之內,但是具體什么時候推出,我認為可能需要等到注冊制推出之后,才會對這幾個方面做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旦股市出現瘋狂情緒,總有人拿“散戶太多”說事。其實,就本輪牛市而言,壓根兒是機構之間的博弈。
做多力量的井噴讓最近的A股市場人氣爆棚,連續數日每天數百只股票漲停的景象也讓投資者大開眼界。但再強的“風”也需“歇歇腳”,昨日上證綜指在4500點一線的沖高回落,就反映出市場面對前期高點時的糾結、猶疑心態。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5月20日,重要股東二級市場交易頻繁,合計947家公司重要股東減持,減持倉參考市值合計高達2838.7億元。在控股股東銳減文峰股份持股比例時,其股價隨之腰斬,4月份至5月20日,該公司股價跌幅接近50%,從最高價49.18元跌回到14.61元。
進入5月以來,大盤 V型反轉,創業板則扶搖直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此輪新興概念股的上漲中,機構加倉成為股價上漲的主動力。滬上某私募基金經理表示,在當前的市場飆漲環境中,資金尋找次新股和具有收購新興產業的概念股。
5月21日晚間,五月份第一批發行的20只新股中的7只公布了網下發行結果及網上中簽率公告。按照此前的規律,在新一批新股申購期間,市場會出現一個打新的“空窗期”,這對于市場資金面顯然會形成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