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近期正逐級反彈
大市近期逐級反彈,局部行情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構在大擴容到來前夕,制訂了以“縮容對抗擴容”的戰略,不愿意一直屈從于擴容的陰影無所作為。因而決策層在“5·19”這一特殊的日子宣布七個月發行100只新股的計劃后,便不理三七二十一發動攻勢,旁觀者一看有消息而未下跌,便理解為利空出盡。其實,市場會有“擴容量低于預期”的想法,完全是宣傳策略的成功,這一策略就是先鋪天蓋地地預披露,讓投資者以為短時間內會有幾百家公司上市,而最終公布七個月只上市100家,于是達到了“遠低預期”的效果。實際上,6月到年底的工作日扣除假期,也就百多個,因此這樣的發行密度并不小。
由于對擴容內容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大盤的反復。不過,創業板的套牢機構卻主動出擊,其理由是,新股發行期也是次新股的炒作期,這符合IPO企業、承銷商的利益,一旦新股上市后定位高,便給原來的次新板塊包括創業板騰出空間,而套牢機構如果不抓住時機爭取解套,后面一旦新股冷卻恐怕更沒有機會。這也是本階段創業板綜指從“5·19”開始連拉六根陽線的原因。
創業板的反彈,給市場帶來了賺錢效應,對于增加機構信心也起到一定作用。此前有部分機構一直在等待“最后一跌”的機會,但市場卻并沒有出現“最后一跌”。或許“最后一跌”會在具體招股消息發布時出現,但若屆時又有機構搶跑,則“最后一跌”也未必會到來。一些機構已經沒辦法繼續等待,因此開始逢低補倉。
從中線角度分析,股市已有轉好跡象,這并非因為“擴容低于預期”,關于擴容的影響還有待市場驗證。之所以中線轉好,一是“新國九條”內容體現出決策層對股市高度重視,同時也有通過激活股市支持內需的打算,因此不會容忍出現極端情況;二是宏觀政策開始向有利于股市的方向變化,不斷的“微刺激”正在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中。而最近一些振興實體經濟的措施,給上市公司帶來基本面的利好,如“國產化”的規定、對特定領域的開放等等,都可激活幾個行業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這些對整個行業可能作用有限,但對若干小股本的企業,所帶來的每股收益提高,卻可能是驚人的。從新近盤口進行分析,小盤子、低流通市值的股票,容易被激活,而大盤股則難有作為,畢竟有限的資金,只能形成局部行情。
總體而言,股市基本面正在向有利的方向變化,只是對主板指數的升幅期望不可太大,機會只會出現在個股身上,特別是前期調整充分、量能縮無可縮的品種中。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