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申報5只清盤型基金 公募管理收費創新起航
“我們已經向證監會申報了五只類似基金,融通通澤是第一只,另外四只產品在期限、類型上均有差異。”融通基金產品開發部總監羅瑾告訴本報記者。
融通基金旗下的“融通通澤一年目標觸發式基金”近期拿到了批文,公告顯示,這只基金產品的目標收益為年化收益率8%,累計凈值連續3個工作日不低于1.10元時以及達到最長封閉期一年時都將自動進入變現清盤程序。
這是國內首只到期清盤的公募基金。
融通通澤的創新之處在于“自動清盤機制+最長1年投資期+目標收益8%”。
記者了解,基金運作1年內,累計份額凈值觸發提前到期條件是累計凈值連續3個工作日不低于1.10元。自觸發提前到期條件后的次一工作日起,進入變現清算程序。基金最長封閉期為1年,若在1年內未觸發提前到期條件,在1年到期日的次一工作日起變現。此外,該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為8%。
該基金的擬任掌舵人周珺告訴記者,該基金成立之后,先會采取類似保本的策略,以固定收益為主。IPO重啟后,也會考慮參與打新股。
“當該基金在1.08元之際,就會考慮逐步變現,賣出股票降低倉位,盡量降低凈值在1.10元時清倉帶來的沖擊成本。”周珺表示。
不過,若遇到融通通澤持有的股票處于停牌期間,則需二次清算,即先把變現的收益分配給投資者,等停牌股票復牌后再賣掉兌現收益。
融通通澤在國內屬于創新產品,但在國外已有先例。2012年,泰國市場共發行了72只此類產品,吸金8億美元。
然而,清盤意味著基金公司將不能再收取管理費,越快清盤,“入賬”的管理費可能越少。
“2011年,我們內部做了一個測算,首發規模達到17個億,基金凈值不波動才能覆蓋首發成本。可見,首發成本并不低。但大家還是要發新基金,原因在于持續營銷是行業難題,基金公司和銀行都頭疼的事情,市場行情不好,公司自己掏錢做持續營銷,不能保證這些投入都能收回來。所以從基金公司角度來講,仍注重新基金首發。”有基金界人士如是表示。
本報記者獲悉,期限類的基金產品在到期后有可能轉入同一管理人旗下的貨幣基金,幫助投資者鎖定收益的同時,又可為基金公司保有管理規模。
除了在清盤上實現創新,公募基金近期針對管理費分成也進行了種種創新。
比如,中歐基金旗下的中歐成長優選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基金順利獲批,這只基金將采取浮動管理費模式,也是首只獲批的采取“支點式浮動管理費率”的權益類公募基金產品。
據中歐成長公告顯示,在基金合同生效滿3年后,在每個季度的對應日,根據基金在該日之前連續3年的基金份額累計凈值增長率與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差異,圍繞固定費率下浮或上浮管理費率0.5個百分點。
有別于中歐成長的“支點式浮動管理費率”,融通通澤采用的是“分檔收費”,具體來看,當基金凈值大于等于1.10元時,按照2%來計提管理費;當凈值在1.03元以下時,不收取管理費;當基金凈值在1.03-1.10元之間,動態調整管理費費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