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疑陷十億騙局 資產管理業績不佳
一則上海某券商資管陷入十億元騙局,并引發核查風暴的消息,近日沖擊了整個上海的券商圈子。據記者向上海多家券商人士了解,業內人士均表示上述“上海某券商”是指上海證券。
隨后,記者向上海證券求證此事,其有關領導并未明確回應,稱不清楚此事。“本來很小的一件事情,被這樣一搞,最終導致性質都變了。”該領導說。
不過,一位上海證券的內部人士向記者確認了此事。“是別人遞交了虛假項目,來騙取合同金,一開始這就是商業欺詐。”上海證券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正是所在公司的資管部門卷入了此次風波。
記者查看了上海證券資管的業績,在2001年成立資產管理總部以來,至去年底,上海證券僅成立了兩款資管產品,其中一款更是巨虧。
上海證券與國泰君安均是上海國資委控制的券商,但后者各項指標在全國排名位居前列,屬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券商。而上海證券卻鮮有出色業務,尚屬中小規模的區域性券商。
但這次事件中,上海證券成為了主角。
多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他們所了解到的“十億元騙局”事件主角正是上海證券。不過,報道中提及的10億資金并非為券商所有,而是屬于某銀行,上海證券起到的僅是通道作用,即做資管的通道業務。
近幾年,借助通道業務,不少券商實現了資管規模的快速增長。截至去年底,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中的通道業務達到1.5萬億元,約占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的80%。
其中,很多中小券商也為沖規模而大力發展通道業務。但實際上,伴隨競爭的越發激烈,通道費率越來越低,該項業務為券商帶來的利潤十分有限。
而且通道業務的本質是幫助銀行破解信貸額度限制,增加其資產流動性,變相實現表內資產的證券化。業內人士對通道業務迅速膨脹一直有所擔憂。監管層也多次發布有關規范通道業務的通知。
在此次事件中,報道稱券商未進行項目信息核查與投資人背景介紹。上海某券商資管人士介紹,從理論上講,券商應該認真做好盡職調查。
事實上,上海證券較早就介入了資管市場,但現在的尷尬局面令人意外。
早在2001年,上海證券就設立了資產管理總部。2002年,經中國證監會批準首批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資格。2007年9月,其設立了第一只集合理財產品上海證券理財1號,存續期3年。
然而,理財1號到期時巨虧44%。為了挽回聲譽,上海證券申請展期三年。
同時,理財1號主辦人也多易其主。最初,上海證券前資管總部負責人姚正林擔任第一主辦人,后由于虧損壓力,投資主辦人變更為上海證券前資管副總金濤。2009年,主辦人再次變更。
目前,擔任理財1號(展期)的投資主辦人為鮑小飛與李波,最新凈值為0.5375,不過仍低于展期開始時的0.5566。
2009年7月10日,上海證券才又設立了上海證券理財2號,該產品已于2012年7月9日結束。
此后,在約三年半的時間里,上海證券并未成立任何新產品。直至今年上半年,或受6月1日大集合停發的影響,上海證券從三月份開始成立多款券商集合理財產品。
根據同花順統計,上海證券成立了六款產品,分別是普天并購、江蘇恒瑞、現金添利、心安增利普通級與心安增利優先級、心安增利,前五款產品自成立以來總回報分別是-0.04%、-0.06%、1.17%、-0.38%、0.33%。截至6月19日,上海證券可比較的六款集合理財產品中,有四款產品近一周的收益率出現了負值。
資料顯示,產品江蘇恒瑞的投資經理為劉東文,其余五款集合產品的投資經理均為姜志宏、劉東文。這意味著,劉東文同時擔任了六款產品的投資經理。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信息披露,目前上海證券共有投資主辦人7名。
(張小蓓;張 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