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年:謹防中國經濟三次探底
許小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美國經濟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去杠桿化接近尾聲,正在穩步復蘇;歐洲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會繼續在債務和銀行的危機中掙扎。
美歐兩大經濟體的現狀對中國意味著什么?自2001年以來,外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歐洲經濟長期衰退使我們對其不能寄予希望。美國經濟雖然在復蘇,但更多的是制造業復興,而制造業回流意味著對中國的需求下降。
外需不如以前,內需其實也很尷尬。內需包括兩項,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但實際上都很難靠上。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甚至在短期內存在愈演愈烈的趨向。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是長期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放眼一望,很多行業都產能過剩,不僅限于光伏,還有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玻璃、建材、煤炭、汽車、發電設備、電力、電視、手機、空調、服裝、玩具、鞋襪……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企業愿意投資擴大產能。從投資品到消費品,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生產能力幾乎都是世界第一,可中國經濟總量只有美國的一半,人均收入比美國低得多。購買力和生產能力嚴重失衡,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
再來看消費。消費的基礎是收入,是財富的積累。但在過去十年間,收入分配并不是朝著"藏富于民"的方向發展。中國經濟改革的前15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后15年則是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在收入分配不斷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情況下,怎么靠消費來維持增長?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從45%一路下滑到35%,消費拉動內需又怎能靠得住?
因此,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要深刻反省,轉型是大勢所趨。在經濟低迷期間,中央政府推出了4萬億元刺激計劃。中國經濟結構的問題本來就產能過剩,4萬億元投下去,使得結構性問題比以前更嚴重,產能過剩問題更突出。政府花錢,不能創造財富,只能在短期內推動經濟好轉,但不可持續。
要確保經濟持續增長,在于企業的創新和發展,而不在于政府花錢。在政府推出4萬億元政策的時候,我就預言,4萬億元之后一定是"二次探底"。如今,"二次探底"發生了,就發生在去年上半年。
接著是政府以"二次寬松"應對,也就是業內盛傳的"4萬億2.0版",會有什么后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又開始批項目,這次批的項目大多是地鐵、城軌之類,資本市場也在開閘放水。冷靜觀察一番,還是覺得政府應對經濟探底是老一套。這次財政沒那么多錢了,就開始發債券,包括城投債和企業債。如果出現"三次探底",會在什么時候,我還不確切,也許今年下半年就可以看到。
當前,經濟形勢之嚴峻要求繼續推進改革。如果不改革,經濟勢必"三次探底"。"三次探底"之后,稅收會下降,政府債務還不了,銀行也會出問題,屆時中國經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支點雜志2013年6月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