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陷入高管老齡化困境 行業創新面臨挑戰
張常春/制圖
正處創新進程中的證券業,正迎來另一個棘手問題——未興先老。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證券公司高管團隊以50后、60后為主,行業管理層呈現老齡化趨勢。在傳統經營模式難以為繼之際,行業創新是這群高管面臨的新一場挑戰。面對其他金融行業不斷蠶食券商的業務領域,這些幾近知天命年齡的高管團隊,應當如何化解職業經理人生理、心理雙重高齡與業務日新月異之間的矛盾?
證券時報記者 游蕓蕓
在靠狼性文化激勵斗志和競爭力的投資銀行,正遭遇一場決策層老齡化危機。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顯示,目前證券行業老齡化包括兩方面,一是關鍵管理崗位人員老齡化趨勢明顯;二是業務管理者的心態日趨老齡化。
50歲以上高管占四成
國內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27日。大多數證券公司在上個世紀90年代誕生,彼時滬深交易所相繼成立,催生了一批證券公司,包括南方證券、萬國證券、華夏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等。
證券行業的誕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最早一批券商高管大多來自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或政府部門,股東向一個新興行業派出的高管往往非常年輕充滿活力。
一位老南方證券的員工回憶說,“當時證券公司乃至于資本市場都是新事物,一般機構領導不愿意創業,派來參與組建證券公司的人員大部分都是30多歲的年輕人。”
當年券業大佬的履新年齡也證實了這點:君安證券董事長張國慶(36歲)、總裁楊駿(32歲);萬國證券董事長管金生(41歲);申銀證券總裁闞治東(38歲)。
而今,證券行業已從草創期進入成長期。經歷了數個市場周期之后,證券行業無論是在公司治理以及人員素質上均更加成熟。
單按時間計算,最早一批進入證券行業的50后,大部分從業者已經超過55歲。證券時報針對19家上市券商統計后發現,年齡在50歲以上的高管比例達40%;年齡超過55歲的高管比例達14%。這意味著,如果國內退休制度短期內不調整,這些高管們或將在5年之內退休。
一些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高管已接近或者年滿60歲,如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以及中信證券副總經理德地立人。
一位前華泰證券高管稱:“2006年我第一次參加證監會組織的高管培訓時感觸還不明顯,2010年再次參與高管培訓時,發現在座高管幾乎一半年齡超過50歲,大型券商中45歲以下高管數量稀少,老齡化特征非常明顯。”
19家上市券商統計同時顯示,45歲以下高管比例僅占25%,其中來自大型券商僅5名。
券商中層的年齡也沒有預想中那么樂觀。據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目前多數大型券商業務部門負責人和營業部總經理多為60后,70后的占比相對較小。以去年經紀業務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某券商為例,其業務部門負責人和營業部60后占比超過七成。
收入居社會前列
40歲~60歲群體是目前證券行業的主要骨干,他們的從業年限多數超過15年,上一波大牛市以及證券行業持續的高薪讓他們的個人資產遠高于其他多數行業。
在2006年~2007年的牛市期間,大部分券商中高層收入不菲。據了解,2007年券商中高層年均收入超過100萬元,部分券商高層收入在300萬元以上,個別營業部負責人收入超過500萬元。上市券商年報顯示,2012年不少券商高管的年薪仍在100萬元以上。
自2006年開始至今,大部分券商高管、業務部門負責人或者大型營業部負責人個人資產均達到數百萬元,資產上千萬的個人為數不少。
國信證券一位高管表示,“盡管這兩年信托從業人員收入高企,但近十年看,券商高管仍然是國內金融機構中收入最高的一個群體。”
主動求變動力不足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證券行業50歲以上的高管中不乏優秀者,例如王東明、德地立人、李明山等等。但研究同時表明,如果收入超過小康水平進入富裕階層,人的創業吃苦激情將逐步衰退,證券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50歲以上的券商高管大多擁有富足的生活和體面的社會地位,這導致這個群體的一些人員思維固化,滿足于原有軌跡的工作模式,沒有太多主動積極改革的激情與魄力。尤其進入退休倒計時,平穩過渡成為不少管理者的不二選擇。
據記者了解,華東一家大型券商在總裁退休的前三年中基本“不作為”,公司多項業務業績下滑明顯。該券商一位中層私下表示,“總裁越來越保守,很多關于業務的新建議都被不同程度擱置。”
許多券商高管越來越關注生活質量而非業務,高爾夫、紅酒、旅行成為他們聚會的主要話題。一位上市券商的高管稱:“即便談到業務,也往往是對市場和政策的牢騷。”
然而,近幾年證券行業收入銳減,壓力使不少高管喘不過氣來。深圳某具有國企股東背景的券商人士表示:“公司高管很辛苦,經常連續幾個月周末都沒有休息。”
很多券商高管仍處于被動應付工作狀態。深圳一家中型券商部門負責人稱,“公司領導也想不出太多新方法,每年總結都是那幾點,感覺挺沒希望的。”
“一些高管希望有所作為以改變現階段的被動局面,但由于多方掣肘,大膽創新的機會不多。”上海一家上市券商投行負責人稱。
大量券商中層面對轉型是守還是攻時,慣性地選擇“守”。華泰證券一位中層表示:“大部分券商部門負責人都會建立自己的團隊,并且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展業風格。不管今后是向著高管位置發展還是跳槽到其他公司,大多數人或許仍然擁有追求財富的原始渴望,但已經不再愿意‘換個玩法’主動承擔新的挑戰。”
經紀業務負責人和投資銀行負責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果通道暴利可以持續,可能沒有人愿意折騰財富管理這塊領域,哪怕那塊蛋糕是眼前的數倍;依靠新股首發發家的投行團隊,轉向再融資或者并購重組時總是困難重重。”中信證券某董事總經理說。
券商創新令不適應加劇
時代的變遷總是殘酷,但無從躲避。
對于部分券商中高層而言,去年開始的券商創新實際上讓他們的困境雪上加霜。深圳某大型券商總裁助理說:“券商創新把很多人從過去的沉睡中喚醒,大家很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不僅包括對創新業務知識的不適應,更包括已經懶惰的身體對再一次創業學習的不適應。”
廣州市某大型營業部總經理稱,證券行業的中高層已經被財富所累,現在很多人秉持的是小富即安的心態。券商創新對于營業部就是再一次創業,但他們已經缺乏激情,不想過于勞累。
另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所長則形象地比喻稱:“過去大家是餓狼,現在已經吃飽。比如,因為有供房等生活壓力,現在30歲以下的分析師急切想改變生活,有急切的成功欲望;40歲以上的分析師則明顯不同,他們中有些也會很辛苦,但大部分人不想再拼搏,很多轉向買方業務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們也想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再創輝煌,即便不為了錢,只為榮譽和成就。但是很遺憾,不僅精力跟不上,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很有限。面對創新業務常常有心無力,這是很多高管的內心寫照。”上述總裁助理說。
此外,據記者了解,京滬深三地的不少明星營業部近兩年也呈現疲態。一些營業部的策略從以往的侵略性進攻改變為防守。一位從深圳某營業部離職的渠道主管稱,該部負責人已無心開拓更多新模式。“營業部沉淀的客戶數量不少,收入尚可維持一兩年。維持不了了,營業部老總也不必為生計擔心。”
一些券商中高層私下表示,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他們愿意退居二線,但是目前退居二線的代價太大。上海某上市券商副總裁稱,該公司高層薪酬甚至不及部分業務部門主管。“退居二線連用車、接待都沒有了,誰甘心退?等幾年直接退休吧。”
核心管理者鈍化的后果顯而易見。前華泰證券一高管表示:“一個人占著位置不怎么干活成本已然很高,何況是高管或者中層。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種群體懶惰效應對公司和整個行業都不公平。”
相反,70后的中高層在券商創新方面動力十足。北京某大型券商總裁稱,“他們顧慮少,對新事物接受度往往較高,大多數人剛進入中層。或許5年之后,隨著市場化不斷推進,一批年輕人走上管理位置,券業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