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億財政資金堵漏鐵嶺新城 本山傳媒幕后空手操盤
鐵嶺新城區一塊為本山傳媒“預留”已久的黃金地塊,居然以6.8億元的價格由鐵嶺市園林管理處競得,而后者僅為鐵嶺市財政局全額撥款的副縣級事業單位。在這一明顯不符合市場常規的土地出讓背后,是一出土地代持的“二人轉”:鐵嶺新城業績承諾迫在眉睫,已等不及本山傳媒出手,有關方面才出此招。
不過,本山傳媒的不見兔子不撒鷹亦有緣由:近年來,鐵嶺市新城建設與人口導入的脫節,導致房地產實際需求嚴重不足,大量樓盤緩建或停建,且當地財政收支倒掛也日益嚴重。雖有鐵嶺市財政局的鼎力支持,鐵嶺新城2013業績有望因此“達標”,但,一個沒有實際需求的土地市場能“繁榮”多久,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上市公司又能良性運營多久,需投資者審慎考慮。
沖業績保承諾 巨幅土地倉促成交
對此次拿地的合規性,有說法是,園林管理處原計劃專設公司運作上述項目,但該公司尚在注冊中,眼看鐵嶺新城的業績承諾大限將至,不得已才由園林管理處直接出面,倉促摘牌。
昨日,在深交所互動易上,有投資者詢問“踉蹌”達到2012年業績承諾目標的鐵嶺新城,一季度是否有供地計劃。對此,公司回復,鐵嶺新城區凡河以北地塊均已平整完畢,隨時可供出售。可公司沒有回答的問題是——誰來購買這些土地?
蛇年春節已過,“小品之鄉”遼寧鐵嶺仍冰寒料峭。位于鐵嶺市南部,緊鄰沈陽沈北新區的鐵嶺新城,似乎還在節日氛圍中休憩,鮮有人跡。鐘山路、衡山路等核心街道兩側,隨處可見已建好卻大面積空置的住宅樓,矗立在白茫茫的大地上。
“現在,新區的人已經多一些了。2011年時,為應付檢查,有關部門的職員甚至被要求到馬路上‘散步’,弄出人來人往的樣子。晚上,還要求樓房開燈,保證新城的亮燈率。”一位鐵嶺市民對記者稱。
但就是這樣一個入住人口嚴重不足的新城區,仍在高歌猛進地出讓土地。直接受益者,則是鐵嶺市財政局實際控制的上市公司——鐵嶺新城。
2011年11月,鐵嶺新城大股東鐵嶺財政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在重組時承諾,其注入上市公司的鐵嶺財京在2011、2012和2013年度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6.31億元、6.78億元、7.39億元。若未實現上述承諾,重組方將依據相關協議約定進行補償。而鐵嶺財政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鐵嶺市財政局。
2011年,主營鐵嶺新區土地一級開發的鐵嶺財京順利實現業績承諾,但在2012年,鐵嶺新城前三季度僅實現凈利潤8740余萬元,全年凈利潤目標岌岌可危。
就在大限將至的去年12月中旬,鐵嶺市國土資源局發布2012年第9號土地出讓公告,共涉及鐵嶺新區14幅地塊,總地價超過10億元。鐵嶺新城股價在此前后大幅上漲,因為若這次大規模的土地出讓順利完成,其子公司鐵嶺財京高達6.78億元的年度業績承諾就能兌現。
“這么多土地能拿出來不稀奇,關鍵是在當地并不景氣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下,誰會來拿這些地。”一位長期關注鐵嶺新城的投資人士在去年底看到10億元土地出讓的公告時稱。
但到了2012年的最后一天,鐵嶺市國土資源交易網公布了出讓結果,14幅地塊由三家單位競得。其中,成交金額最大的一組地塊的競得方為鐵嶺市園林管理處,總額超過6.8億元,地塊面積15.2萬平方米,容積率上限高達6。其接近300萬元/畝的價格創下鐵嶺新區年度最高土地出讓單價,地塊用途為文化設施和娛樂康體,位置是鐵嶺市環保局西側。
由此,今年2月5日,鐵嶺新城“欣然”宣布,受益于子公司鐵嶺財京主營收入的穩定,2012年公司營業收入13.97億元,營業利潤8.7億元。
然而,仔細觀察這“扶大廈于將傾”的土地大單,其幕后隱現政府“拉郎配”的推手,匆忙推地、力保承諾,人為調節上市公司業績的色彩濃重。
“園林管理處屬事業單位,應不具備直接的房地產開發資質,因此其拿地合規性可能有些問題,一般,政府部門在出讓土地時首先審查的就是公司資質。”中國房產信息集團分析師付琦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