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中金:像大國企 離職潮從高管向中層蔓延
“今年如果沒有人保這單,估計連盈虧點都達不到。”中金公司的內部人士如此感嘆道。
曾幾何時,中金的擔心是年底的獎金該如何分配。而今,伴隨著國際資本市場的低迷和國內資本市場的“偏心”,日益國企化的中金正在面臨一個“艱難時代”。
隊伍不好帶
“中金越來越像一個大國企了,這里混日子很好啊。”一位已經離開中金的員工不無遺憾的說。
中金的離職潮正在從以前的高管向中層“蔓延”。很多中金的中層員工或是選擇離開中金,加盟買方,或是離職求學,抑或是創業、投身私募股權基金和天使基金等等,總之,離開中金。
此前,中金投資銀行部的元老級人物紛紛跳槽離職,先是1998年加入中金,曾參與一系列引人矚目的交易的資深銀行家貝多廣,跳槽去了摩根大通,擔任了摩根大通合資券商的負責人;另一個元老是丁瑋,這位中金投資銀行部的主管被新加坡投資集團淡馬錫(Temasek)任命為中國區總裁。更早之前,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加盟了高盛(Goldman Sachs),擔任高盛投行部門董事總經理。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金中層也選擇了離開。中國金融業的人才成本仍然很高,金融機構爭奪優秀人才的競爭很激烈。在美國,經驗豐富的并購銀行家會有20多年從業經驗,而在中國即使只有5年從業經驗的“銀行家”也很受金融機構的青睞。而且,在中國經營的銀行越來越多,他們和私募基金一起爭奪最好的人才。面對人才的不斷流失,中金也只能發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實際上,當初金融危機一發生,中金便認定是一個延攬海外優秀金融人才回國報效的良機,一時間,中金派出多個“工作組”趕赴華爾街和倫敦,希望“撿到”物美價廉的精英,而今都砸在自己的手里了。
和上述畫面相映襯的則是,一群又一群的畢業自耶魯、普林斯頓、哈佛等名校的富有才華的學子,在中金被稱為“現象級”過客——畢業名校、實習出眾、無事可做、黯然離去。
這些人在實習期的表現一般都很好,有能力的做項目,有關系的帶來項目,留下這樣的人才自然不會引發爭議。只是趕上市況不好、人多項目少的時候,這些少年精英也就陷入了無事可做的窘境,一來二去的,不是公司趕你走,就是自己感覺了然無趣,準備離開了。
內外交困
人員流失,生意一定難做。
中金的生意不再好做了,復星醫藥(600196.SH)去年10月底在香港股市交易首日,盤中股價一度下跌12%。復星醫藥IPO每股定價11.80港元,與其A股當時20個交易日平均股價相比折讓9.9%。中國證監會規定,中國內地公司在香港IPO定價的折讓上限為10%。操作此次IPO的是中金公司、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瑞銀、中國農業銀行和海通證券(600837.SH)。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