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證券一個月內驚現兩筆逾9億元大宗交易
或為短期資金拆解
昨日,廣發證券在深市大宗交易平臺上完成一筆股份數高達6914萬股的大宗交易,而公司恰在上個月曾發生過一筆數量完全相同的交易,而買賣方身份則完全相同。業內人士指出,隱藏于其巨額交易的背后或一種短期資金拆借行為,即借道大宗平臺曲線實現股票約定購回式交易。
2013年1月23日,滬深兩市共發生34筆大宗交易,合計成交1.29億股、15.3億元。其中廣發證券的一筆交易便逾半壁江山。這筆交易涉及股份數為6914萬股、金額約9.54億元,而買賣席位均出自廣發證券蘭州甘南路營業部,價格13.8/股,較當天二級市場收盤價折讓6.5%。而查其歷史成交記錄會發現,廣發證券在2012年12月24日也曾發生過一筆大宗交易,交易席位、數量與前述驚人的一致,僅交易單價略有下滑,為13.7元/股,總額約9.47億元。
兩筆交易間隔時間僅為1個月且交易價格如此相近,交易目的何在?上海復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孫曉燕認為,普通意義上的大宗交易通常會參考二級市場的活躍度來設計接盤規模、頻率等。廣發證券在最近10個交易日內的二級市場日成交量僅有1個交易日超過23日的大宗交易,如此大量拋盤若集中涌現,二級市場將難以承接。因此普通大宗交易套利的接盤方出于風險考慮通常不會一次性全盤吃下。而據其成交特征看,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特定客戶之間的短期資金拆借行為;二是股東出于某方面的考慮調倉。
某滬上券商人士指出,之前約定購回式交易還僅限于滬市主板上市的公司,深市公司尚難參與。而急需資金但又不想減持的股東只能通過大宗交易將股份過戶到信托賬戶,同時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安全墊從而完成股權融資。另一方面,不少客戶也對這類短期固定收益類產品表示出極大興趣,而券商就在中間扮演資本中介角色。
以上述兩筆交易的價差計算可知,這筆資金的占用成本約0.73%,年化利率近8.8%,與目前約定購回式交易的成本大致相當。
上述券商人士進而表示,深交所約定購回式交易已于日前開閘。開業至今,上市公司股東紛紛表示出強烈的融資意愿,開閘一周深市的余額已達到4億元,增長勢頭迅猛。相信未來更多的客戶會選擇通過這一更加簡潔、快速的工具融資。
(王曉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