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城鎮化成結構調整核心動力
“持續健康”取代“平穩較快”調結構重心何在?
已經延續多年的經濟結構調整,隨著今年經濟增速的下滑而進入了關鍵階段:通過宏觀政策的放松,而讓所有行業同時爆發性增長的模式已成過去。2013年,調結構或成為整個經濟工作的核心。
12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州主持召開的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而一些經濟學家注意到,在稍早以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13年經濟工作的新聞通稿中,以往通常會提到的“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提法變成了“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記者說,“持續健康”代替“平穩較快”,意味著明年會把結構和效益問題放在比速度更重要的位置上了。
城鎮化:結構調整的核心動力
從應對金融危機開始,在中央一系列保持增長、調整結構的努力下,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
2010年,中國的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7.3%,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54.8%,而到了今年前三季度,按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所披露的數據,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5%,關于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是50.5%。不僅中國經濟已主要由內需驅動,而且消費取代投資成為了三駕馬車中最重要的一個。
到2013年,經濟結構還將繼續調整,調整的動力核心在于城鎮化,而城鎮化又將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
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在近期中央高層的講話和對地方的調研中,城鎮化確實已經成為頻度較高的字眼。
高盛中國區副主席暨首席投資策略師哈繼銘認為,展望2013年,預計政策將優先考慮通過增加公共開支和進行結構性改革,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具體而言,針對提高社會保障的公共支出將加大,以提供城鎮化所需要的配套“硬件”,比如保障性住房和相關基礎設施;進行結構性改革(如戶籍制度和醫療改革)為城鎮化提供必要的“軟件”支持。
魯政委也認為,明年可能還將推出城鎮戶籍制度改革試點,讓在城鎮獲得穩定工作的人,在城鎮落戶。此外,還將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可能包括煤電價格聯動改革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推進稅制改革,主要是“營改增”、資源稅、“房產稅”試點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但哈繼銘也表示,開展更深層次的改革,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并觸動既得利益時,需要建立更強有力的改革共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