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漸現增持潮 產業資本連續三周凈增持
股改之后,產業資本參與市場定價,并逐漸主導市場,增持成為產業資本影響股市的方式之一。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2月3日-12月7日,滬深兩市共計65家上市公司增持公司股票,增持次數為131次,涉及41044.1645萬股,累計金額達到25.85億元。
連續三周凈增持
記者注意到,從過去的數據亦可以看出,2005年至今A股市場大規模增持共有五次,分別是2005年8月-2006年12月、2008年8月-12月、2009年9月、2010年5月和2011年7-12月。
如今,新一輪的“增持潮”再次出現,自今年四季度以來,這種大規模的增持開始逐步顯現,并在11月之后開始進入密集期。
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股價低估或前期跌幅較深,增持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大規模增持時點一般都會出現在大盤底部或階段性低點,“就目前來看,業內對于底部區域的確認基本達成共識,但是增持并不代表股價能夠上漲。”
銀河證券“產業資本觀察月報”顯示,2012年10月產業資本增減持頻率均較9月顯著下降,增持39次,減持60次。增持金額降至8.42億元,減持升至79.36億元,全市場凈減持70.94億元,為近7個月最高。
但是到了11月份,產業資本增減持頻率均較10月顯著上升,增持297次,減持246次。增持金額升至46.4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減持降至48.1億元,全市場11月份凈減持1.62億元。
12月初,產業資本增持明顯增加,不但體現為增持金額、凈增持環比增加、增持公告數明顯多于減持公告數,且凈增持行業超凈減持行業數,表明產業資本對當前估值底部的認可度更高。
國信證券研究員黃學軍表示,A股市場目前已經連續有3周增持金額大于減持金額,這3周累計凈增持金額7.4億元。
滬深300指數在上周大漲5.01%,走出近期難得的反彈行情。一方面,減持金額明顯放量,尤其是格力電器出現大量減持;另一方面,增持金額也明顯放量,增持上市公司家數也明顯增多。
“產業資本可能會提前知道公司的訂單需求、重置成本的大小、資金緊缺的政策信號等,這些信息都是領先于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此時增持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大。”上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產業資本左右市場的力量早就遠遠超過公募基金,“去年10月下旬指數一度上升到2528點,但產業資本在此時出現放量減持,在高點處單周凈減持超過20億元,導致指數上行受阻,并迅速突破前期低點。而當產業資本增持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反彈行情,但這種反彈的高度和跨度很難把握。”
增持動機各不相同
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的增持行為,上述基金經理認為,增持意味著大股東和高管認為目前上市公司市值水平低估。
例如,剛泰控股(600687.SH)12月10日股價報收14.78元,連續四個交易日反彈幅度近15%。”這一切源于控股股東剛泰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則增持計劃,擬從11月28日開始在未來12個月內以不超過18元/股的價格,增持不超過公司總股本2%的股份。
除去增持以外,產業資本也加大回購的力度。繼12月6日興森科技(002463.SZ)和用友軟件(600588.SH)兩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預案后,年內已經實施或擬實施回購的上市公司數達到13家。
不過,上述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并非所有的產業資本增持都有誠意,“有些就是應付市場反應,或是政策需要。很多公司增持金額僅有幾萬元,有的增持股數不到1萬,完全就是不痛不癢!有的增持是為了將來的再融資,有些是為減持做準備。”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2月3日-12月7日的131次增持中,超過10萬股的只有55次。
“最近低位運行的股票價格使得產業資本比較擔心公司融資能力的喪失,連續三周出現了凈增持現象,上周的上漲使得投資者情緒樂觀,本周或將延續。”但是,黃學軍依然認為不是趨勢的反轉,因為股市還是周期漲,非周期跌,沒有出現普漲現象,仍是存量資金操作的可能性大。“12月解禁市值是年底最高,股市的壓力仍存。”
數據顯示,在12月份剩下的三周時間里,解禁規模分別有271億元、806億元和471億元。
“在產業資本增持加速的背后,隱藏著大規模的解禁,因此投資者要保持客觀與冷靜。”上述基金經理坦言。
(韓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