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550名董監高僅10人從二級市場購股
交行高管增持打破“薦股不買股”魔咒
“銀行股估值嚴重低估”——這幾乎成為了上市銀行高管在面對媒體追問對估值的看法時的“標準答案”,更曾有上市銀行高管直接推薦自家銀行值得投資。
然而,銀行高管的這一觀點顯然并未能“理論指導實踐”。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16家上市銀行合計550名董事、監事和高管(2013年在任,下稱董監高)中,僅有10名高管曾經通過二級市場購入本行A股股票的現實確實令董監高的推薦略顯尷尬,于是,針對史上最白菜價的銀行股,有網友呼吁“請高管買菜回家”。
行勝于言。今年5月中旬交通銀行董監高集體增持的示范效應已經在接受市場檢驗——董監高的增持價幾乎成為了近一個月以來交通銀行股價的“底價”,這或許給更多的銀行董監高傳遞正能量。按照上市銀行員工去年合計5214.66億元的薪酬估算,即使僅有一成的薪酬可能用于增持股票,逾500億元的資金幾乎已經百倍于四大行的合計日均成交額,對于提振估值或可起到相當的作用,這還并未計算增持產生的帶動效應。
董監高“薦股”
對于幾乎全面破凈的銀行股,銀行董監高們自然也是十分著急,在努力實現良好業績的同時,也就銀行股的價值低估與投資者展開深入探討甚至是推介。
在4月15日召開的工商銀行的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姜建清曾表示,“在利潤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工行保持了較高的分紅比例。”據介紹,工行預期現金分紅918.88億元,比上年增加83.23億元,現金分紅比例為35%,比上一年高1個百分點左右。工行2006年上市,累計創造了4723億元的現金分紅回報,年平均分紅比例39%,連續6年股息率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現在人們在到處追求高收入的投資,同時不看一看還有很多很好的投資機會”,姜建清稱,例如,2013年工行股息率達到7.3%,按當時股價計算處于國內同業領先的水平。
另一家中小銀行董事長也在今年4月底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應該讓更多的投資者了解我們銀行的實際情況,投資我們銀行的股票,我們的估值嚴重被低估了”。
此外,多家銀行的董監高也曾經在不同場合做出類似的介紹:在市值管理方面,主動與前來調研或參加溝通會的機構投資者和行業分析師們溝通銀行的經營,推介股票的投資價值。
事實上,董監高對于自家股票的青睞并非近期才開始。早在2012年,招商銀行董事長傅育寧就曾經在當年5月底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招行目前還沒有富裕資本,但不排除在合適的時機和發展階段,在資本充足的情況下,會采取回購股票的做法”。這是A股市場上首次有銀行類上市公司表示有回購股票的可能,而招商銀行當時的股價還未跌破凈資產,可以說目前該行的價值低估已經更為嚴重了。
持股僅為鳳毛麟角
雖然最為了解自家銀行經營情況的銀行董監高們很多都表示出了對于股票的看好、甚至是對價值低估的難以理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截至去年年底的數據顯示,銀行董監高們持有的銀行股權少得可憐。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末,16家上市銀行合計550名董監高(2013年在任)中,僅有41名董監高持有本行A股股票(除去民生銀行民營股東的實際控制人作為董事間接持股),其中,上市前持有發起人股份的三家城商行董監高就占去了31人。也就是說,僅有10個人是通過二級市場購入股份。
41位董監高合計持有的股權數量接近2200萬股,如果不計入三家城商行董監高的發起人股份,剩余董監高的持股合計不足157萬股,市值僅為800余萬元。
其中,截至去年年底,五大行的董監高中更是僅有4人持有A股股票。
其實,上市銀行的董監高們多數應該是“不差錢”的。同花順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董監高合計的薪酬約為4.65億元(部分董監高的最終薪酬仍在確認中)。
從政策面來看,監管層應該是鼓勵高管持股的。2011年7月底,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意見稿的第一百一十二條指出,“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行中長期激勵計劃”。此后的2012年,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相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并起草了《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辦法》規定資金來源是應付員工的工資、獎金等現金薪酬,且用于實施計劃的現金薪酬數額不得高于最近十二個月公司應付員工薪酬總額的30%。業內人士紛紛分析,監管層有可能放行銀行的股權激勵計劃,這將是商業銀行中長期激勵機制的重大突破。
但是,從2012年至今,上市銀行的股權激勵細則仍并未落地。一位上市銀行董秘一語道破天機,“銀行將一部分薪酬變成股權激勵確實可行,不過首先股權激勵必須要走一定的程序;其次股權激勵必須得到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畢竟之前金融國企股權激勵已經被叫停,且至今尚未開閘。”
也就是說,截至目前,上市銀行的董監高持股主要只能通過個人的名義在二級市場或通過大宗交易等途徑完成,“薪酬換股權”式的直接增持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令董監高們更為糾結的是,由于其作為內幕信息知情者的天然地位,其二級市場增持行為通常也被市場拿著放大鏡觀察和解讀。
北京銀行副行長趙瑞安今年增持該行股票就曾被媒體質疑涉嫌內幕交易。據本報記者了解,監管部門也對此進行了調查,北京銀行則發布澄清公告稱,“經核實,趙瑞安先生在購買該行股票前未接觸到與小米公司合作相關事宜,購買本行股票程序符合本行相關規定,不構成內幕交易行為。鑒于公司股價低于每股凈資產,長期投資價值明顯,且公司一直鼓勵高管及員工購買公司股票并長期持有,分享公司經營成果。趙瑞安于今年春節前表達了增持公司股票的意愿。2月13日,趙瑞安正式向董事會辦公室提出申請,擬于2月17日至21日期間,購買公司股票3萬股”。
交行樣本傳遞正能量
不過,銀行的董監高們也確實越來越意識到管理層與普通投資者“同舟共濟”的重要性,交通銀行的高管集體增持在A股市場激起了陣陣漣漪。
交通銀行5月14日晚間的公告稱,公司部分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等分別于2014年5月13日和14日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買入本公司A股股票,成交價格區間為每股3.75元-3.77元。公告顯示,包括董事長牛錫明、副董事長彭純、副行長等在內的13名交行董事和高管合計買入56.31萬股。對于本次股份增持,公告稱高管們“自愿承諾所持股份自買入之日起鎖定3年”。
對于交通銀行高管的集體增持行為,分析人士普遍給予積極正面評價,認為董事和高管首次集體增持彰顯其對公司當前投資價值的認可,向二級市場投資者傳遞堅定有力的信號。同時,承諾三年的鎖定期也表明其對公司未來中長期業績穩定增長的信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交通銀行董監高增持近一個月以來,該行的股價表現印證了這個道理。
從交行高管集體增持的最一個交易日(5月13日)至上周末,交通銀行的股價累計漲幅為1.88%,跑贏了銀行板塊的平均漲跌幅,而此前相當長時間內,交通銀行的股價表現是弱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更重要的是,高管的增持價格也幾乎成為交通銀行在上述接近一個月時間內的“底價”,該行收盤價僅在其中的一個交易日跌破增持價格區間下限,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分析師眼中二級市場對于高管增持的認可。
如果上市銀行的高管增持可以擴展為員工持股計劃,按照上市銀行員工去年合計5214.66億元的薪酬估算,即使僅有一成的薪酬可能用于增持股票,逾500億元的資金幾乎已經百倍于四大行的合計日均成交額,對于提振估值或可起到相當的作用,這還并未計算增持產生的帶動效應。
數據顯示,今年前五個月,工農中建四大行日均成交額分別為1.75億元、2.03億元、0.84億元、0.94億元,合計僅為5.56億元。
(張 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