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私有化否認被收購 飛鶴乳業將伺機出手并購
在摩根士丹利的幫助下,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飛鶴國際近期宣布完成私有化。飛鶴國際CEO冷友斌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主動退市 ,與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遭到打壓,經營和股價不成正比有關。
對于將被伊利股份收購傳聞,飛鶴方面明確否認。冷友斌稱,此次私有化不會影響飛鶴的發展經營,未來飛鶴將借助國家大力整頓嬰幼兒奶粉行業的契機,在品牌及渠道上尋求突破,贏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將在合適的時機考慮出手收購好的、有價值的企業。
飛鶴國際私有化
6月28日,飛鶴國際宣布私有化完成,公司董事長兼CEO冷友斌同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亞洲私募股權部門聯合以每普通股7.4美元現金的價格,總計1.46億美元,公開回購了公司約50%流通股股份。
對于退市原因,冷友斌表示,由于美國資本市場上對中國概念股的打壓,公司經營和股價長期不成正比。以退市前的股價而言,短期內看不到融資的希望,錯過很多發展的機遇。加上在美國資本市場的運營費用很高,繼續維持上市地位,已沒有價值。
2003年5月,飛鶴國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隨后在2005年4月轉到紐交所,但其股價自2009年40多美元/股的高位下跌后,最低曾跌至2.2美元/股,其余時間一直徘徊在6-7美元/股之間。
據了解,此次回購的資金來自于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亞洲私募股權部門和冷友斌的海外銀行借款。“我們和大摩各自出資一半,未動用國內飛鶴乳業的資金,不會影響飛鶴乳業的發展經營。”冷友斌稱。此次私有化之后,摩根士丹利在飛鶴約占20%多的股份,余下股份為冷友斌及高管團隊持有,其中,冷友斌個人約占70%多。
對于美國退市之后是否有在國內再次上市的計劃,冷友斌稱:“現在還沒考慮,未來要看是否符合法律 、市場,如果符合,一定會考慮上市。”冷友斌指出,公司選擇大摩作為投資人非常謹慎,“大摩短期內并沒有退出的打算”。
否認被并購傳聞
近期,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全面提高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水平,其中推動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成為重要內容。工信部提出,爭取用2年時間,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將行業集中度提高到70%以上。
業界認為,國家大力主導下的奶粉行業的兼并重組信號,已經充分釋放出來,也已經有了蒙牛收購雅士利的案例,政府的目的是培育大型奶粉企業集團,增強競爭力,提高市場集中度,提升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
在此背景下,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100%自控奶源的奶粉企業,飛鶴乳業也傳出將被伊利股份并購的消息。
但飛鶴方面明確否認了該并購消息。冷友斌稱,飛鶴不會被并購,只會收購其他企業。公司有專門的部門在負責并購事宜,“國內奶粉企業的兼并重組時機已經到了,有好的、有價值的企業會考慮收購,但現在尚沒有明確收購對象,收購最為看重的是品牌和渠道。”
據介紹,飛鶴當前的主要利潤來源是長江以北的市場。根據尼爾森的數據 ,飛鶴在北方市場的市占率達到15%-17%,而在長江以南有些市場占有率尚不足1%。冷友斌表示,未來在渠道開拓方面,一方面將著重布局南方市場,將目前的空白市場補足;同時,也將加大對母嬰渠道和電子商務等目前增長速度較快的新興渠道的布局。
2012年,飛鶴營業收入為2.68億美元;今年一季度營收為7975萬美元,同比增長26.9%;凈利潤為1056萬美元,同比增長27.7%。冷友斌介紹,初步統計,今年前6個月公司銷量上升28%。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