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從去年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央行頒布了6次降息令,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3%腰斬至1.5%,銀行存款加速流失。
記者獨家獲得的廣東地區國有大行10月份存款數據顯示,多家國有大行各項存款比上個月出現流失,有大行各項存款余額比上個月減少了466.81億元。
文、表/廣州日報記者林曉麗
多輪降息后,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3%腰斬至1.5%,雖然有銀行為攬儲大幅上浮,但是利率持續下滑也是不爭的事實,銀行的定期利息越發沒有吸引力。
老儲戶棄定期轉投理財
記者算了一下,100萬元存一年定期,一年以前利息約有30000元,如今存一年定期,只有15000元左右,足足少了1萬多元。
吳叔十幾年來錢都是存定期的,不敢買理財產品。但最近,他一年前存的定期到期了,早早趕到銀行搶購了理財產品。
“現在錢再存銀行定期太不劃算了,還是嘗試買理財產品吧,身邊的幾個老朋友都說定期到期后轉理財。”吳叔還告訴記者,為了保險起見,他把自己的50萬元分別買了幾款理財產品。
有資深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在互聯網金融及民間借貸日漸繁榮情況下,央行一再降息,在一定程度上使銀行存款加速分流,特別是個人存款。
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廣東國有大行存貸款數據顯示,四家國有大行中,有三家的各項存款比上個月出現流失,有大行各項存款余額比上個月減少了466.81億元,其中個人存款就減少了330.69億元。而相比年初,這家大行的各項存款余額減少了179.18億元,個人存款減少了422億元。
調查 業務捆綁存款現象加劇
該人士透露,如今企事業單位、政府財政性存款在總體存款當中占了相當大的份額,雖然在個人儲蓄存款增量減少的情況下,部分銀行存款總量數據仍然很“漂亮”,但隨著傳統銀行業“人氣”的流失,未來經營之路將越考驗創新能力。該人士嘆道:“銀行靠吃息差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
另有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向個人客戶攬儲難度大,為防止客戶流失,銀行加大力度推理財產品。“理財產品資金在募集期是算存款的。”該人士說。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328家商業銀行總共發行34391款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約為28.85萬億元,無論是發行數量和發行規模都較上季度有明顯增長。
“理財產品確實對銀行緩解攬儲問題有幫助,畢竟這些錢也是可以用到貸款和項目投資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
而有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存貸比取消了,但是銀行始終需要存款,員工的攬存任務依然不輕。據透露,現在業務捆綁存款的現象會更嚴重,近期企業貸款要求回存率的情況更多了,而且,如果不按照要求做,貸款到期后就不給續期。
另有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難以吸引個人存款之時,銀行轉向結算類存款,還可以帶來其他很多創利業務。
還有股份制銀行表示,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商業銀行將根據客戶貢獻度進行合理化分層次定價,有些客戶如果能從其他方面貢獻利潤的話,銀行也會犧牲成本給出較高的利率。
銀行存款流失
樓市和P2P成得益者
那么,銀行流失的存款去哪了呢?
樓市可能是負利率最大的受益者。陳先生告訴記者:“錢放銀行貶值,炒股票風險太大,還是買房能保值資產,何況現在的貸款利率也降了很多。”
經過最近6次降息,百萬元貸款20年還清能節省利息費用17萬元,這直接刺激了房產交易。最新數據顯示,10月廣州一手住宅網簽成交8040套房,環比9月的7940套微升1.3%,同比去年10月上漲5.6%。
除了買房求資產保值,而部分以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則鋌而走險尋找收益較高的P2P產品。
投資者陳小姐就告訴記者,剛投了10萬元買了一款年化收益為8.9%的P2P產品。
記者從多家P2P平臺了解到,受央行降息影響,很多平臺的年化收益率也降到10%以下,但近兩個月滿標速度越來越快,高凈值用戶也增加。人人聚財的內部員工甚至告訴記者:“連內部員工都搶不到標,后臺數據顯示很多土豪直接把標秒掉了。”
“網貸之家”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全國P2P平臺歷史累計成交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不過,專家提醒,如果無法確定平臺的可信度、風控能力、標的的安全性,那么最好避開這類平臺。另外,在比較靠譜的P2P平臺投資,也不建議一次性投入太多資金,最好采用分散投資的原則。
時長:21分43秒
王先生說,他們夫妻二人靠經營一家服裝店為生,這張銀行卡里存的是他們多年的積蓄,可謂一下子傾家蕩產了。
銀行窗口不辦理整存,要存3000元這樣的“整錢”,請到ATM機上完成!長春市民郭先生的這個遭遇不是個例,很多地方的銀行都有如此規定。
銀行儲蓄是民眾傳統的理財方式,利息高低倒在其次,最能吸引人的把錢存到銀行放心,安全有保障。
6月27日,央行宣布年內第三次降息。截至6月30日,人民財經通過查閱各商業銀行官網發現,多家銀行已相繼調整利率。整體而言,城商行及全國股份制銀行要高于國有大行。
進入四月份,銀行業陸續發布今年一季報。在延續去年年末凈利增速回落的同時,更讓銀行揪心的存款增速也出現了大面積回落。那么,問題來了:錢都去哪兒了?
沒有短信提醒,沒有電話告知,自己銀行賬戶里的存款卻不翼而飛。據警方及銀監部門通報,存款“失蹤”案件近期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屢屢發生。單筆“失蹤”的企業存款最高達3.5億元,尚未追回的個人存款近5000萬元。這讓許多市民開始焦慮:這是咋著了,我存在銀行的錢還安全嗎?以后,我們應該把錢放在哪?
近期,類似的存款“失蹤”案件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屢屢發生:2014年10月,上市酒企瀘州老窖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的1.5億元存款失蹤;今年1月10日,瀘州老窖又發布公告稱,在工商銀行河南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元存款出現“異常”。
對于銀行來說,應當承擔的義務包括為服務整體安全性提供保障,謹慎核查證件、憑證、信息、密碼、簽名。在司法實務中,對無密碼克隆卡遭盜刷的,有的法院認為根本原因在于銀行發行的磁條卡技術含量不高、終端系統不能有效識別偽卡交易所致,并判令銀行承擔賠償責任。
據說每當有存款“失蹤”,確定是儲戶、銀行還是銀行員工個人的責任十分困難。而非像實際操作那樣,首先要求丟錢儲戶自己取證,以證明銀行存在過錯,否則對存款“失蹤”不負責任。
自從央行宣布降息之后,上午不斷有客戶來到銀行網點或打電話咨詢最新的存款、貸款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24日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
其四,保險公司辦理銀行存款業務,應當選擇取得保險資金托管資質的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專業金融機構實施第三方托管。對銀行存款的嚴格監管,在業內看來,也堵死了近一年來銀行業內興起的“委托定向投資”同業業務模式的保險資金來源。
成都市民黃先生搬了4大箱零鈔到銀行存款。
一段時間以來,有些銀行發生的“存款失蹤”事件,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2014年以來,類似的存款“失蹤”案件在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也屢屢發生,這些案件不僅損害儲戶的利益,更令整個銀行業聲譽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