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向下,政策向上”政策新預期有助大盤企穩
上周滬綜指圍繞2000點反復爭奪后初現企穩跡象。當前“經濟向下,政策向上”的格局未變,并有望催生新的市場預期。
近期,隨著經濟疲軟的狀況惡化,政策逐漸積極起來: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以及財政部未來5年支持棚戶區改造等一系列改革,通過“結構投資+重點扶持”等措施,來實現經濟的穩增長??梢哉f,當前政策的著力點正逐步清晰,改革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近期公布的產能淘汰名單中共包括19個工業行業,其中水泥、紙業等行業涉及公司較多,分別為140家和274家。在去庫存過程中,落后產能的淘汰,有利于加快衰退期行業的整改和重新發展,起到延長行業生命周期和加速新興產業的產能快速擴張的雙重作用。對于A股市場而言,并購重組的機會也將增多。
上周匯豐7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創11個月新低,但A股市場并沒有出現單邊下跌,而是低開高走,企穩整理,表明市場心態較為穩定,無恐慌性殺跌情緒。目前市場對經濟面偏弱已有充分預期,因此即便后續披露的經濟數據不盡如人意,或者半年報業績低于預期,也只會對個股走勢形成局部影響,而不會對整個大盤形成太大沖擊。
從資金流向分析,6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凈減少412億元人民幣,這是去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單月負增長。6月銀行結售匯逆差4億美元,是去年9月以來首次出現的逆差,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預期加強后,資本外流將增多,貨幣政策的僵化會加大應對境外市場新情況的難度。據測算,6月熱錢流出量創2008年以來單月新高。倘若下半年資金繼續快速流出,經濟意外下滑,則不排除存款準備金率小幅下降的可能。
事實上,在資金面再度趨緊背景下,央行上周在公開市場上繼續“零操作”,這已是連續五周。與此同時,受7月下旬財政繳款、大行分紅、月末考核以及6月外匯占款負增長等因素影響,上周銀行間拆放利率整體呈上升趨勢。但考慮到本周有850億元央票到期,而且銀行月末考核也將結束,資金面會有所改善,這也有助于穩定市場情緒,對市場的流動性帶來幫助。
技術上,大盤滬指周K線收出帶上影線的中陽線,上漲0.91%,而前一周大跌2.30%,僅收復了前一周的部分失地,日均成交額比前一周略有縮減,周K線收至5周均線之上。目前股指一直在1950點至2100點的區間中運行,形成了橫盤整理的格局。從均線系統來看,大盤一直受制于30日均線,多條短期均線逐步匯攏,短期可能面臨方向選擇。如果向上突破,需要周期性板塊和主題投資板塊形成合力。后市投資者需繼續關注權重板塊和創業板的動向。
(證券時報記者 湯亞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