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軟件"免費領取"為套取手機號 股民稱被騙
近日,湖南長沙的股民陳先生投訴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智慧601519)欺騙消費者。根據陳先生的描述,大智慧用免費申請軟件當幌子,實際上“免費”卻有期限,而且還利用這種方式獲取消費者聯系方式,隨后進行營銷。對此,大智慧公司投資者關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消費者個人對“免費”這個詞的定義存在分歧。同時還表示,大智慧公司也有終身免費的產品,并不存在欺騙消費者之說。
新產品“免費領取”實為獲取客戶信息加強營銷
近日,股民陳先生在微博上講述,他在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網站上看到“大智慧365”免費領取的廣告,點擊領取后系統提示讓他輸入手機號,陳先生雖然不情愿但還是提交了。然而讓他氣憤的是,該服務不但只是“免費試用30天”,而且在提交手機號十分鐘之后,大智慧的客服便打來電話向其推銷該軟件,陳先生頓時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
中國經濟網記者對此電話采訪了大智慧公司,投資者關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公司和消費者對“免費”一詞的定義不同,并表示,如果消費者想要終身免費的產品公司也有,所以不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說法。
然而記者查閱相關情況后發現,陳先生的感受并非個案,很多股民都對大智慧的服務感到不滿意。有網友就表示,“大智慧公司銷售員以欺詐手段推銷炒股軟件,夸大和吹噓炒股軟件的功能和價值,承諾各項服務,付款后,各項承諾均化為泡影,也無法與銷售員取得聯系。向公司負責人投訴,負責人居然對此事不予以回應答復,要求退款遭強烈拒絕,廣大受騙者投訴無門。 ”
還有網友表示,11月9日大智慧客服人員在客戶使用的軟件在明年六月才到期的情況下,騙客戶又續費兩年,給客戶的承諾不兌現,客戶多次打客服電話反映投訴無果!
對此,有法律界人士表示,一般這種公司的服務都是一對一的營銷,而且也沒有什么書面承諾,所以消費者要維權的難度會很大。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業務員進行營銷時對其的承諾進行錄音并盡量留有文字證據,如聊天記錄、往來郵件或傳真、匯款憑證及相關事實證據。之后,再結合雙方的具體交易約定等事實,可直接交涉協商解決或向賣家所在的工商部門投訴。
營銷方式遭股民唾棄 公司業績持續下降
營銷方式讓人反感、業務人員虛假承諾、炒股軟件實際效果差強人意,這些經營上的問題集中起來便體現在了公司的業績上。2011年1月28日大智慧在A股上市,對比大智慧上市前后的業績表現,真可謂是截然不同。其2007、2008、2009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58億、2.59億和4.45億,對應凈利潤分別為3646萬、6460萬和1.88億,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不過,2010、2011年兩年盈利開始出現下降趨勢,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14.36%和30.04%;2012年以來更是開始出現虧損,2012年全年公司凈虧損2.67億元;2013年一季度又繼續虧損9189.86萬元。股價方面,大智慧上市首日開盤價24.91元(除權后12.25元),截至7月10日收盤價5.39元/股,上市以來累計下跌將近60%。
另查閱相關資料后還發現,大智慧上市之后動作不斷,進行了多次收購。2011年大智慧先后以2900萬美元和1650萬美元的高價收購香港阿斯達克和上海財匯;2012年2月,大智慧再度出手1000萬元收購北京世華國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相關資產;2012年5月,大智慧又以2730萬元的價格收購上海龍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70%的股權;2012年10月8日,大智慧公告稱,公司香港全資子公司AASTOCKS以3.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70.7萬元)的價格收購日本T&C集團全資子公司T&C financial research,Inc. 100%的股份。
其中對于財匯和龍軟的收購溢價都相當高,比起其凈資產約有875%和371.7%的增值,尤其是對盈利能力微弱的上海財匯收購遭受了市場的質疑。
與上市后的大肆收購相反,大智慧上市兩年多來,募投項目進展一度緩慢。截至2012年年中,5個項目有4項延緩;而截至2012年底,仍有大智慧專業財經視頻項目和金融終端國際版開發項目未完成,進度分別為32.98%和55.07%。
不謀業績只謀錢包 董事長薪酬大漲遭股民質疑
盡管公司面臨著種種問題與考驗,但這些都擋不住高管工資的增長。大智慧的2011年報顯示,董事長張長虹在報告期內從公司領取的報酬總額為64萬元(稅前);而大智慧的2012年報顯示,董事長張長虹在報告期內從公司領取的應付報酬總額為84.34萬元(稅前),同比增幅達到約31.78%。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