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本周謠言四起 辟謠澄清以正視聽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從中行資金違約到四大行集體施壓央行,本周的金融市場可謂傳言不斷。中國經濟網記者匯總整理本周各方市場傳聞及謠言澄清,以正視聽。
中國銀行資金違約事件
傳聞:6月20日,有網絡媒體報道稱:由于流動性緊張,中國銀行當天下午發生資金違約,銀行間交易閉市延遲半小時,希望各銀行籌措更多資金來緩解流動性壓力,但未果,市場資金缺口達千億;當天17時左右,央行緊急投放4000億貨幣。
澄清:當日晚間,中國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中行從未發生資金違約事件,20日按時完成全部對外支付,有關媒體報道和市場傳聞嚴重失實。對于惡意制造、散布謠言的機構和個人,中行將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21世紀網今日凌晨在其官網以及認證微博中發布“致歉聲明”,表示該網6月20日晚間發布消息《中國銀行今日資金違約》經核實為不實新聞。在此,對被報道對象中國銀行、廣大讀者以及各方機構表達深深的歉意。就此,關于“中國銀行資金違約”的傳聞就此告一段落。
光大銀行黑天鵝事件
傳聞:日前,有關“光大銀行因頭寸緊張,令交易方興業銀行到期資金無法收回”的傳聞更加讓本已捉襟見肘的資金市場的氣氛驟然緊張。引爆這次銀行間資金驟然緊張的導火索,傳言是光大銀行對興業銀行債務違約高達上千億元。
澄清:光大銀行在給新華社記者的官方郵件回復中對違約事件本身的回應既未承認也未直接否認,這一曖昧態度令人思量。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該消息并非空穴來風。此外,新浪認證的中國光大銀行官方微博,對此傳言也一直都沒有任何表態。
貨幣基金崩盤事件
傳聞:最近,一向走勢較為穩定的國債利率都已由3.4%升至3.6%,一些短期債券的收益率更是大幅度飆升,由3%一線升至8%以上。但一些貨幣基金不得不在這樣的環境下賣出手中的債券,以應對正在面臨的流動性危機。這些操作無疑將給貨幣基金造成虧損。這也導致了在市場利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虧損賣出債券的貨幣基金的7天收益卻出現了下降。因此,市場流傳,貨幣基金爆倉風險已經到來。
澄清:截至目前,尚未有官方消息證實此傳聞,但有業內人士表示,貨幣基金爆倉的大多數是個案,不太可能出現系統性風險。此外,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和管理層評價貨幣基金,也過多使用了收益率作為指標,不少基金經理或主動、或被動地使用了較高的杠桿。如果這次的爆倉危機能夠讓市場真正意識到貨幣基金的核心是流動性而非收益,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四大行施壓央行 求助銀監會
傳聞:中國正面臨著可能是20年以來最大的流動性緊張,銀行資金極度緊張。業內流傳著一種說法,中國的四大行已經在向央行施壓,要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此外,據銀行人士透露,目前銀行正向銀監會高層做匯報材料,希望銀監會出面與央行溝通,緩解目前的資金困境。
澄清:目前,央行并未公布消息是否將邁出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這一步。此外,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銀監會與央行立場一致,因此銀監會不大可能出面與央行進行溝通,更何況央行目前的堅決似也是上層意圖的體現。有銀行人士也承認,上層包括央行的確有給商業銀行"教訓"的意圖,但目前不知道銀監會的態度。
央行向工行注水500億流動性
傳聞:6月20日晚間,網絡傳出央行給工商銀行定向注入500億流動性。據了解,此傳聞來自一些銀行消息人士,他們獲知20日央行以逆回購方式向工行提供了500億流動性。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