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的背離反映了?
國家統計局將于6月9日公布5月份宏觀經濟運行數據,目前,交通銀行、興業銀行、銀河證券等多家機構發布了預測報告。據觀察,多家機構預測5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4%左右,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為-2.3%左右。由此看來,CPI和PPI的背離現象依然存在。
價格傳導機制不暢
2012年3月以來,CPI同比持續增長,而PPI同比進入負增長通道,兩者的差值一直較大。今年4月份,兩項數據的差值達到近5個百分點,為最近14個月的第3高位。
CPI和PPI作為反映經濟社會生活、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市場供求關系的兩個重要指標,分別表示消費領域和生產領域的價格指數。一般情況下,按照“生產—消費—反饋”的傳導路徑,二者的基本變化趨勢應該一致。但由于CPI與PPI構成不同、上漲動力不同,其變化出現背離的情況是可能的。
然而,若兩者背離時間較長,且背離幅度較大,就反應出價格傳導的不順暢。這不僅表現在生產領域的價格難以及時傳導到消費領域,在消費品價格上得到反映;同時表明消費領域的需求很難拉動生產領域的需求,消費品價格難以反作用于生產領域的商品價格。
分析認為,PPI和CPI出現背離,表明上游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不能向下游產品(特別是消費品)轉移,工業企業特別是加工企業的成本上升無法實現轉嫁。
剛開始出現時,企業可以壓縮利潤空間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消化成本的上升。然而,隨著PPI和CPI差值拉大,并且持續存在時,必然會超過企業的消化能力,企業虧損甚至破產不可避免。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成本增加、價格上升、生產下降的“滯脹”現象。
產能過剩凸顯
對于CPI與PPI差距的拉大,長江證券分析,這顯示了經濟正在試圖消化產能過剩,價格鏈條中上游價格變動難以傳導到下游。
此前公布的4月份PPI數據顯示,工業出廠產品中,生產資料價格下滑是4月份工業出產價格下滑最主要的壓力。其中,4月份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下降3.5%,影響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總水平下降約2.68個百分點,完全抵消了生活資料價格0.3%的增長水平。特別是煤炭、鐵礦石和非金屬礦為主的采掘工業價格下滑幅度高達8.2%,而這些行業也正是前期生產過剩的行業。
對此,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PPI作為衡量工業品出廠價格的指數,其降幅的進一步擴大表明工業領域受制于需求的相對疲弱、產能過剩壓力凸顯,當前已經陷入通縮的格局。
一季度,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化工四大行業的利潤均呈負增長狀態,如果需求沒有恢復,難以看到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利潤好轉。而5月官方制造業PMI指數雖小幅擴張,但是,產成品庫存指數從47.7%上升到48.6%,反映企業去庫存壓力依然較大。
對于PPI持續回落,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在國內,制造業持續低迷。部分關鍵行業(如鋼鐵、水泥、機械)的產能嚴重過剩,且庫存重新回到歷史高位,對生產者價格形成下行壓力。”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受全球經濟弱復蘇影響,短期PPI將持續面臨輸入性緊縮與弱需求的雙重壓力。而隨著美國經濟有所企穩、國內需求逐步轉好、國內外流動性較為寬松等積極因素作用的顯現,年內PPI回升依然可期,不過同比增速由負轉正的時點可能推延至三季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