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醒”居民保險意識 “地下保單”有風險
【往期回顧】
·保險七日談:銀保渠道銷售比重下滑 險企股東持股上限調高
·保險七日談:H7N9禽流感患者可享醫保 投保需注意五大誤區
·保險七日談:保險網銷成熟后猜想 銷售人員或面臨失業?
【政策法規】
險企向有限合伙制PE“開門”
新聞摘要:24日,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投資入股保險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優質的境內外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投資入股保險公司。《通知》規定,在單個保險公司中,單個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的出資或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
小編點評:這也是保監會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保險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實現保險公司資本多元化和股權多元化。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具有融資方式簡單、投資效率高、避免雙重征稅等優勢,是發達國家風險投資的主流模式。
單個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持股比例不超過5%,合計不超過15%的規定,也保證了被投資保險公司的正常運營,因為有限合伙制股權投資企業作為財務投資者,一般難以為保險公司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其主觀上也缺乏參與經營管理的動力。
【行業動向】
地震類財產保險缺位 壽險多賠付人身傷害
新聞摘要:四川雅安蘆山地震“震醒”市民保險意識。據悉,意外傷害保險、意外醫療險、旅游意外險等壽險產品理賠范疇基本都包括地震所造成的人身傷害,而針對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兩全壽險等壽險產品則需要看具體的條款。此外,多數財產險將地震列為免除責任。
小編點評:面對天災,到多數人會自認倒霉,但在一個月內經歷蘆山地震和N9H7禽流感后,或許大部分人們開始意識到保險可以降低天災帶來的損失。但是正如新聞中所示,并不是所有的險種或保險產品都對地震等天災造成的損失進行理賠,所以在投保前還需明確合同條款。
此外,小編建議位處地震帶上的地區政府可為當地居民或企業投份地震類保險,一是可以減少財政支出,將更多的資金用于災后重建;二是可以減少居民的損失,利于居民恢復生產生活信心;三是減少因對地震恐慌而導致的人口流動,以及穩固投資企業的投資信心。
【險企動態】
新聞摘要:近日,有消費者反應生命人壽的保險有貓膩,原來保險銷售也有“潛規則”,例如業務推銷員夸大宣傳、大病醫保條文復雜且保死不保生,因此律師提醒消費者,買保險須謹慎,一定要看清楚合同條款。
小編點評:其實就“潛規則”而言并非生命人壽一家,而是整個保險行業的通病。保險銷售人員會利用一些語言技巧和營銷手段,讓消費者產品對保險產品產生購買欲望,換言之也就是這些消費者大多數都是沖動消費,而非自身有投保需求,因此往往事后冷靜下來就會后悔。
所以說沖動是魔鬼,凡事還需三思后行,理性對待銷售人員的“糖衣炮彈”和“威脅恐嚇”,杜絕保險第一道貓膩。而對于自身有投保需求的消費者來說,在投保前也應貨比三家、多做些保險常識的學習,不斷增加自己的防貓膩等級。
【保險插一嘴】
新聞摘要:臨近五一黃金周,不少計劃出游的市民開始在網上投保短期意外險。而且不少保險公司也開始針對短期出游,推出了可自行選擇保障期限的短期意外險。
小編點評:自從有了“拼假”的概念,旅游的人就更多了。自從知道了埃及熱氣球等安全事故后發現,出游投險是有必要的。防患于未然,高高興興旅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新聞摘要:赴港投保在內地投資者中逐漸升溫。以前很多投資者都是利用到香港期間去購買,而近年來香港保險公司在內地招募了部分業務人員尋找客戶,投資者不必到香港就能辦理,成為一種“地下保單”業務。有業內人士指出,跨境投保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小編點評:赴港投保好處不少,分紅收益高、保障范疇更廣、產品手續費低等,但從實際情況而言,其中也存在一定風險,例如內地人士在香港購買保險,在兩地均不受法律保護;而且隨著人民幣升值,港保的高收益是否還高就難說了。所以,占便宜也是件技術活。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