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選舉昭示歐元區面臨嚴峻考驗
據《歐洲時報》2月26日報道,意大利選舉于2月25日落下帷幕,由貝桑尼領導的中左派聯盟獲得眾議院多數議席。由于債臺高筑的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國,這次選舉帶來的政治動蕩將影響整個歐元區。
意大利選舉于2月25日落下帷幕,其結果讓屏息關注此次大選的整個歐洲稍稍松了口氣,因為從初步統計來看,由貝桑尼領導的中左派聯盟獲得眾議院多數議席,暫時避免了最糟糕的亂局;但無論是意大利人還是歐洲盟國,都不可能因此而如釋重負,因為右派可能獲得參議院多數議席,如果出現這種特殊的“左右共治”,很可能導致政治癱瘓、政局動蕩,對于急需應對危機的意大利和歐盟,這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好消息。
誰都無法否認,今日意大利的選舉是一次“危機投票”。原本就已缺乏活力、債臺高筑的意大利經濟在受到金融風暴沖擊之后,迅速陷入危機,至2011年更是因為國債“高利貸”而瀕于崩潰的邊緣;在左右兩派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無黨派人士蒙蒂臨危受命,組成專家政府,采取“強力急救措施”,大幅砍削財政預算、增加稅收,同時推動退休體制等改革;一系列緊縮措施雖然使國家財政暫時穩住了陣腳,使國債利率降到可承受的程度,甚至連外貿也有了起色,但大下猛藥的同時也造成難以承受的“副作用”:經濟迅速衰退,失業率急升,國債非但未因預算赤字的下降而減少,反而繼續上升(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120%)。
緊縮政策本來就有迫不得已的因素,而且基本上得到左右兩派的支持,但蒙蒂仍然成為眾矢之的,因此,在貝盧斯科尼決定不再支持他之后,盡管歐盟的大部分政府領導人希望蒙蒂能繼續扮演“拯救意大利”、甚至“拯救歐元”的角色,擔心意大利的政治轉向會再度加劇歐元的危機,這位投入選戰的“專家政府首腦”還是受到了選民的懲罰,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危機政治的替罪羊。
從選舉的初步結果來看,意大利人的選擇反映出危機時期分裂、矛盾、復雜的社會心態。他們在拋棄蒙蒂的同時卻把要部分繼承蒙蒂政策的貝桑尼送進了眾議院,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選民擔心“落到與希臘同樣的下場”;他們不甘心被增稅、剝奪福利,因此又想把許諾推翻蒙蒂稅收政策的貝盧斯科尼送進參議院,盡管大多數人都知道是貝氏把意大利推向了深淵,也知道“共治”可能大大削弱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
在本次選舉中異軍突起的“五星黨”打著“反政客”、“反體制”的旗號,一舉成為第三大政治力量,更是反映出大批選民的憤怒、彷徨以及對歐洲建設產生的反感和疑慮。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動蕩必然影響到政局的穩定和政策的實施,并進而削弱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由于意大利在歐洲的經濟地位(歐元區第三大國)及其對歐洲統一貨幣舉足輕重的影響,也由于意大利危機同時折射出許多歐洲國家的相同困境,因此這次“危機投票”也向歐洲人提出了無法回避的問題:歐洲國家是如何落入債務漩渦與經濟危機的?一味緊縮引起的經濟衰退是否可能威脅歐元的存亡?歐洲的民主體制還有沒有能力和信心去戰勝危機?必須直面這些問題,才有迎接挑戰的可能。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選舉的最終結果如何,意大利的“危機投票”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政治動蕩都應視為一次嚴厲的警鐘,它震撼的不僅是意大利,整個歐洲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編譯張文迪 報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