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證券:下跌鐘聲剛響 短線跌勢難逆轉
上證指數
經歷了持續兩個月的強勢拉升后,上周滬深兩市終于出現了預期中的調整走勢,滬指上周四更創出15個月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市場以及產業資本層面等因素,我們認為短期內大盤仍有繼續下行的要求。
國際方面,歐美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美國QE或提前退出。上周公布的歐美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復蘇仍略顯緩慢。勞工部公布的前一周初請失業金人數增加2萬人,經季節調整后達到36.2萬人,勞動力市場仍有波動。美國制造業數據也較疲弱,費城聯儲2月制造業活動指數降至負12.5,創半年新低。美國經濟強勁復蘇和歐洲很快走出衰退的預期變弱,市場信心受到打擊,歐美股市上周萎靡不振。除了基本面數據低迷外,美聯儲可能提早退出QE也打擊了市場信心。2月20日公布的美聯儲1月會議紀要顯示,很多官員對進一步資產購買的成本和風險表示擔憂,目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已達3.078萬億美元,若美聯儲繼續以每月850億美元的速度購買證券,年底時其規模可能超過4萬億美元。目前,關于QE3在勞動力市場明顯好轉前退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國內方面,地產調控和貨幣政策有所收緊使投資者的情緒從樂觀轉向中性。2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新一輪樓市調控的“國五條”,此次中央再次祭出加強土地供應、嚴格執行限購等“老政策”外,時隔兩年再次要求地方公布年度房價控制目標,投資者情緒受到打擊。另外,央行時隔8個月重啟正回購,春節后首周單周資金凈回籠超過9000億元,遠超2012年3510億元單周歷史第二高的凈回籠數值,這表明在1、2月份資金寬松、通脹壓力有所回升的情況下,我國貨幣政策近期可能將從穩健偏向收緊。
市場方面,技術阻力位壓制與增量資金衰竭共振,也干擾低估值板塊的估值修復進程。市場行至技術阻力位后,前期強勢板塊如銀行、地產等傳統低估值板塊,其估值修復缺乏進一步往上的動力。而銀行股是本輪反彈的中堅力量,但公開數據顯示,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瑞銀集團等外資機構從1月底以來在香港股市上減持中資銀行股,表明大資金在撤離銀行板塊。截至2013年2月9日,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加混合型基金的倉位估算值為90.12%、82.25%和87.73%。公募基金倉位接近90%上限,市場增量資金相對有限。
與此同時,產業資本減持力度不減,但對市場整體影響有限。一方面,從上周重要股東二級市場交易來看,全周累計有11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增持股份,但有37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從絕對數值來看,無論是增持家數還是減持家數均較節前一周的21家增持與81家減持有明顯減少,但是從減持的趨勢來看,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仍然延續較高的減持熱情。另一方面,目前A股IPO仍處暫停狀態,根據證監會對于擬上市公司IPO財務核查的要求,2013年6月以前IPO重啟的概率較低。而從上市公司限售解禁的時間分布來看,一季度處于年內解禁壓力較小的階段。因此,整體來看,產業資本層面對于整體A股市場的影響仍然較為有限。
整體而言,短期內影響市場的負面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歐美經濟數據不及預期以及美國寬松政策可能提前退出降低了全球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情緒;其次,雖然有深圳土地創新的利好提振,但是“國五條”的推出疊加央行正回購的重啟削弱了投資者進一步做多的信心。雖然IPO暫停對于市場存量資金仍然有較好的呵護作用,但是產業資本持續不降的減持力度削弱了這一利好效應的影響。從短期的時間窗口來看,上周四的大幅下挫強化了市場進一步調整的信號,預計短期內大盤仍將繼續向下。不過由于我國開啟了新一輪政治周期,宏觀基本面未出現惡化,市場活躍度已經提升,且大盤已出現了逾百點的調整,因而市場繼續大跌的概率并不大,預計市場在經過一輪大調整后仍將重拾升勢。
操作上,我們認為可耐心等待回調,2150點-2250點是比較安全的區間,不過到時還需關注量能的變化。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以下三方面的投資機會:一是以白酒、醫藥為首的二線藍籌的補漲機會;二是兩會效應所帶來的農業、環保板塊以及深圳獲國土部特批土地創新帶來的深圳地產股的事件性機會;三是受益于業績改善且存在高送轉預期的主題性機會。
(東吳證券宏觀策略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