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證券:大盤先抑后揚概率大
在消息面偏暖的背景下,上周滬深兩市大盤震蕩反彈,成交量溫和放大,市場熱點活躍程度顯著提高,結構性特征依然突出。經濟數據出臺符合預期,對大盤超跌反彈的技術走勢未造成負面影響,滬指逼近短期下降通道上軌后漲勢有所收斂,全周收出一根中陽線。由于連續反彈積累了一定的獲利盤,在下降通道束縛下滬指短線技術調整壓力有所加大,但隨著政策調控寬松的逐步兌現,調整的空間和時間都較為有限,未來經濟運行拐點的出現有望成為改變大盤弱勢格局、提振市場投資信心的重要指導信號。
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CPI同比上漲1.8%,是2010年2月以來同比增速的新低,反映出當前通脹壓力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從PPI數據來看回落速率較快,誘發市場對通縮的擔憂,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降幅較大,反映了7月工業品需求仍在下滑。一方面,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國內經濟周期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其主要表現為企業高庫存帶來投資需求不足,從7月份信貸數據可以看出,新增信貸規模僅為5401億元,M1同比增長4.6%,比上月末回落0.1個百分點,特別是短期貸款有所減少,顯示企業的信貸需求受高庫存壓力制約難以得到有效釋放,導致經濟收縮壓力依然存在,這就決定了在去庫存化的過程中,國內經濟筑底回升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另一方面,隨著CPI快速回落,政府通過政策調控手段刺激經濟增長的力度和空間都存在加大的預期。目前保增長已經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市場預期更多的是貨幣政策變化,通過降準或降息來適度加大投資需求和降低融資成本等途徑緩解企業產能過剩壓力,但考慮到潛在通脹壓力,在貨幣總量控制的前提下,貨幣政策局部松動主要是針對短期經濟增速下滑加快的臨時應對,對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形成新增長動力的作用并不大。在從貨幣政策刺激型增長方式向內生自主型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財政政策已經成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核心看點,其重點體現在財政政策的結構調整:一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通過減稅措施降低企業成本和增加居民收入;二是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由投資支出向消費支出、由出口退稅補貼向消費補貼的支出結構轉變,通過政府采購和財政補貼引導公眾消費趨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提升創新消費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從而成為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調控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搭配將會體現出“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的特征。目前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在逐步強化,經濟增長動能的顯現將有利于市場形成趨勢性上漲行情。
從技術面看,滬指周K線在前一周收出探底陽十字星之后,上周收出中陽線,已經成功站上5周均線。均線系統得到有效修復,5日均線連續上穿10日、20 日均線,MACD指標持續上行,大盤逐步由弱轉強的跡象開始顯現,但是在下降通道束縛下,大盤目前還未擺脫超跌反彈的技術特征,短期指標KDJ進入高位區后出現超買信號,短線存在技術調整要求,滬綜指需要通過震蕩整固完成短線技術指標修復。后市若能有效突破下降通道束縛,則大盤有望進入強勢周期,從而形成一輪趨勢性上漲行情。預計本周大盤將會呈現先抑后揚的走勢特征。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