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證券:業績是市場一致向下的根源
近來,滬指在經歷了加息的短暫反彈之后又一次回落,而深成指則震蕩走高。滬弱深強格局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投資者判斷市場下一階段走勢的難度。
深成指的上漲與釀酒、地產、醫藥在指數中占據決定性地位有關,上證綜指則受銀行石化的影響更大一些。近來,市場將非對稱性降息理解為銀行業的重大利空,從而造成了銀行股的連續下跌,而這對上證綜指的壓力明顯大于深成指,于是也就出現了上證綜指在周線四連陰后一度接近年初低點、而深成指反而連收兩周陽線的異常景象。
下一階段,市場會延續這種結構性的分化,還是會形成一致性行情呢?單純觀察市場走勢本身很難得出結論,我們仍需分析影響市場的主導力量,以便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此前投資者一直將政策視為影響市場的主導性力量,但近兩個月內,央行連續采取降息、降準政策而市場并未給出正面反應,已經讓我們意識到,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正在邊際遞減。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今年一季度至二季度初,當時市場預期政策放松能夠在較快時間內扭轉經濟下滑的頹勢,因此指數表現實際上已經對政策放松提前做出了預期。最近兩個月,央行做出的放松政策并未超出市場預期,也未迅速扭轉經濟下滑的趨勢,因而投資者對于政策效果的期望值正在下降。本周將有2000億逆回購到期,市場普遍預測央行將在本周下調存準以做出對沖,但一方面下調存準這一政策本身對于經濟環境的短期影響有限,另一方面投資者對政策期望值已經明顯下降,即便降準推出,也不會對市場帶來明顯的影響,也就是說,近期政策不會再成為影響市場的主導力量。
目前來看,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應該是中期業績。由于一季度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比去年同期明顯下滑,而二季度經濟下滑顯著,令投資者對二季度企業利潤實現情況較為擔憂,因此中期業績動向時刻牽動著投資者對市場的判斷。在一季報中雖然有相當一批上市公司公布了上半年業績預測,但在二季度經濟環境變化較大的情況下,這些業績預測可能會存在失真的成分,因此筆者舍棄了一季報中上市公司的業績預測,以7月1日以來上市公司公布的業績預測為分析基準,對這些公司作出分析,為了便于分析,所選取的也都是2011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公司。
7月份至今,已公布2012年中期業績預測的上市公司共有640家,其中減虧預平31家,預降預虧341家,預盈預增268家,業績下滑公司的比例明顯高于增長類公司的比例。筆者以中期業績預測上下限的中間值為準計算業績預估值,這640家公司今年中期業績預測約為385億元左右,而去年同期這些公司的利潤總額為637億元,較去年的下降幅度達到39.8%。不過由于今年一季度這些公司同比降幅已經很大,一季度這640家公司利潤總額為160億元,比去年同期的277億元下降42%,兩相對比,中報數據看起來也差強人意。這些公司二季度業績占上半年的60%左右,同比下滑約38.1%,比一季度42%的降幅略強一些。而已公布中期業績預測的公司總市值近3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13%左右,這一批公司的業績預測雖然對全部A股的中報業績并不具備全局性的影響,但具備較強的參考意義。今年一季度,扣除金融石化以外,其他A股業績增速約為-16.7%,如果按照剛才的比例去推算的話,扣除金融石化以外的A股業績增速應該是-15.8%左右,這個預測比市場中大多數機構的預測都要悲觀。
當然,有時候市場會對增速的變化率給予更多的關注,而不僅僅是增速本身。由于去年四季度扣除金融石化以外A股業績增速已下滑21%之多,因此最近兩個季度雖然A股依舊維持負增長,但是看起來似乎也有從低谷中走出的跡象,這也是近期機構投資者對于三季度市場走勢分歧較大的主要原因。到底是業績增速重要,還是增速的變化率影響力更大?市場在不同階段會關注不同的數據。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投資者情緒來觀察哪個數據影響力會更大,筆者主要通過兩方面數據分析投資者情緒,一是市場交易量變化趨勢,二是新開戶數量和場內資金的變動情況。自今年3月以來,市場總體維持成交量下滑的趨勢,表明投資者情緒偏于悲觀,對市場前景不看好;過去4周以來,市場在下跌過程中成交量略有放大,表明主動性賣出的投資者更多。而在新開戶數量和場內資金變動數據方面,筆者分別跟蹤中登公司發布的新增A股開戶數和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發布的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數據,7月初當周新增開戶數比前兩周開戶數下滑40%,比今年高峰期時周開戶數超20萬戶的數量更是下降了70%;同期證券交易結算資金日均余額6500億元,較5月份峰值下滑15%,這兩個數據均表明場外資金入市欲望不高且場內資金流出跡象明顯,投資者情緒偏于悲觀。
因此,在投資者情緒悲觀背景下,A股中期業績維持負增長的疲軟態勢或許會給市場造成持續壓力,對于近期的行情仍會有較強的負面影響,市場形成一致性下探行情的可能性較大,建議投資者仍保持謹慎思路應對當前市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