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上漲112個基點,報6.6597,創下去年9月22日以來的新高。當日在岸人民幣即期匯率收盤價報6.6605,較上一交易日漲97個基點。
今年5月以來,無論是離岸、在岸價,還是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均從6.9附近一路上漲,目前已漲至近一年來的新高,累計升值幅度逾3%。而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不少人仍然預期人民幣匯率將繼續貶值,人民幣匯率會“破7”、甚至會跌破7.5的悲觀論調充斥市場。
對于今年以來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盛松成認為,人民幣升值并非“保出來的”,而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主要是市場因素在起作用。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在不斷增強。盡管受季節性因素影響,月度數據有所波動,但按照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和慣性,下半年中國經濟大概率能夠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至6.7%,這是IMF今年第三次上調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摩根大通和野村證券也把中國全年經濟增速預期由6.7%上調至6.8%。
“市場已經對此前非理性的人民幣貶值預期進行了大幅修正。”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認為,隨著今年以來人民幣基本面的持續改善,目前人民幣單向波動的預期已經不復存在,人民幣匯率企穩預期正在取代貶值預期成為市場共識,將進一步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中長期運行態勢。
還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匯率5月以來的走升與“逆周期因子”有關。今年5月末,逆周期因子被引入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程實認為,逆周期因子不僅有效引導中間價向人民幣基本面趨近,同時也并未造成匯率定價效率的顯著損失,因而相對合理地平衡了政策收益和政策成本,兼顧了匯率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風險防范。
央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強調,引入“逆周期因子”不會改變外匯供求的趨勢和方向,只是適當過濾了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并非逆市場而行,而是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促進市場行為更加理性。
對于人民幣匯率接下來的走勢,盛松成認為,在中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的背景下,人民幣下半年穩中有升,至年底完全有可能到達6.5至6.6的區間內。(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截至10日19時,境內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徘徊在6.6520附近,盤中繼續刷新年內高點,這意味著本周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漲幅已經接近1%,連續突破6.72、6.7、6.68、6.66等多個關鍵整數關口。
9日,人民幣匯率再現獨立上漲行情,一舉升破6.70、6.69、6.68三道關口,氣勢如虹。這成為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強的一個縮影。
目前市場將注意力轉向本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會議,市場普遍預計美聯儲將進行今年第二次加息。
專家指出,近兩年來,人民幣高估壓力已顯著釋放,同時中國經濟自身基本面與外部環境決定了人民幣目前已進入了估值相對合理的均衡區間。
離岸人民幣升破6.77,連破六道關口,日內漲0.8%或550點,創去年11月11日以來最高。
4月20日,記者向多家銀行跨境業務部門人士求證,對方均表示已收到總行口頭通知,對符合規定的人民幣跨境收付沒有額度設置或收付比例的限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后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稱,中國不是“匯率操縱國”。業內分析稱,這一表態傳遞了關鍵信號——當美國將目前的焦點轉移到地緣政治沖突之上后,開始尋求和中國進行合作。
周三(3月2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即期匯價雙雙走高,境內外價差持續倒掛。
周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繼續出現走軟,而即期匯價則大幅揚升并創近半個月以來的新高。
國家外匯管理局3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份銀行結售匯逆差10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47%和70%。其中,銀行代客結售匯逆差101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分別下降36%和71%。
今年兩會上,人民幣匯率再度成為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在3月10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金融改革與發展”專題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回答記者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問題都是關于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93個基點,報6.9125,創近兩月來新低,且為連續三日調貶。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調貶93個基點,報6.9125,創近兩月來新低,且為連續三日調貶。
目前,大部分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至多也只在央行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40%,仍比不上本期國債的利率。相比之下,無論是收益率還是投資期限,國債比銀行理財產品都更有優勢。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兩日振幅加大,昨日中間價大幅反彈上行141個基點。隨著本周公布的最新美國數據并未給美元帶來支撐,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的炒作有所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