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倒數第二個交易周,上證綜指收出了一個十字星,幾經波折之后站上3400點。記者多方走訪發現,一度“空巢”的券商營業部人氣開始有所回暖。
在經歷10月21日的驚魂跳水之后,A股連續兩個交易日反彈,重返3400點關口,且成交量再度突破萬億大關。雖然進入10月以來,A股的“紅十月”行情演繹得風生水起,但是從資金面來看,投資者仍需保持警惕。
10月倒數第二個交易周,上證綜指收出了一個十字星,幾經波折之后站上3400點。記者多方走訪發現,一度“空巢”的券商營業部人氣開始有所回暖。
月初至今,上證綜指累計漲幅已經超過10%,部分個股漲幅甚至已經超過30%。絕大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收獲之秋”的行情值得期待。不過,謹慎觀點認為,從成交量來看,市場人氣恢復仍需一定時間,快速反彈并不符合這一階段的行情特點,投資者靈活調整倉位以控制風險。
“強對流天氣來襲”
“上半個月過得太平順,一下子摔一跤有點蒙。”股民李懷寧說的是10月21日的那一跌。
國慶節回來之后,A股走得順風順水。雖然3300點爭奪戰非常激烈,但站穩之后,逐步回升的成交量還是表現了投資者一定樂觀情緒。10月21日的一跌勾起了股民不好的回憶。
李懷寧形容,“這就像大晴天遭遇強對流天氣”。
10月21日,滬深股指大幅震蕩回落,兩市僅有銀行、保險等權重股全力護盤,再現普跌格局,上證綜指全天呈現大幅震蕩下挫的調整走勢。創業板市場沖高遇阻、大幅暴跌,全天表現明顯弱于主板市場。
從盤中熱點來看,兩市超過七成個股下跌,僅有銀行、保險兩個行業小幅上揚,其余行業全線下跌。另外,石油、工程建設以及港口水運等行業跌幅較小;公用事業、化纖、航天航空、農牧飼漁以及儀器儀表等行業跌幅居前。
中原證券分析師張剛認為,投資者普遍擔憂前期小盤股的持續上漲可能引發新的打壓措施,部分投資者選擇套現離場觀望,場外資金短期并無進場跡象,導致兩市再現踩踏走勢。
“GDP破7都沒這樣跌,A股的表現總有些脫離宏觀經濟層面。”李懷寧在和記者交流時說。
確實,10月19日公布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外界一度認為會影響A股走勢,但當日表現卻出乎意料的平穩。
當日,A股市場沖高遇阻、小幅震蕩整理,國家統計局發布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增速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但好于預期,引發市場對于經濟下行的擔憂,前期領漲大盤的眾多題材股普遍沖高回落,盤中銀行、保險以及券商等權重股出現打壓股指的走勢,引發兩市股指的沖高回落。不過,尾盤出現場外資金逢低吸納,兩市股指再度企穩回升,上證綜指全天呈現沖高回落的寬幅震蕩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行情的上漲,近期股東增減持次數都有所變化,高管股東增持環比微幅下降,而減持環比卻有所上升;而公司股東增持和減持環比都大幅下降。
信心恢復在路上
雖然市場震蕩讓股民對A股還是心有余悸,但俗話說“三根陽線”改變信仰,A股雖然沒有連續長陽,但10月以來,上證綜指累計漲幅超過10%,創業板累計漲幅超過20%,足以換回投資者的心。
申萬宏源研究所一項通過微信平臺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市場信心日漸穩定。
調查顯示,10月市場趨于穩定,對于暴跌的恐慌繼續減少。在市場上行阻力方面,49%的投資者認為在上證綜指3400點-3600點,31%的投資者認為在3600點-3800點;而在市場下行方面,46%的投資者認為在3000點-3200點,27%的投資者認為在3200點-3400點;與上月相比有所上升,這顯示出市場信心正在恢復。在恢復市場信心的途徑上,半數投資者寄希望于國企改革加碼。
美國加息預期、人民幣匯率及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國企改革低于預期,經濟下行仍是投資者眼中的三大風險。而之前對三季報的擔憂開始減弱。
對于外圍市場的風險,華泰證券分析師薛鶴翔在其報告中分析,全球市場當前都處在風險偏好并未有效修復、仍較為敏感脆弱的時期。從10月以來,國際市場都沿著“通脹(就業)下行——深化寬松預期——風險偏好上升——風險資產反彈”的邏輯鏈條滑動。全球股市尤其是外圍(新興市場)股市能夠反彈的關鍵,就在于主要經濟體美國、歐洲、日本能否延續寬松或將現有寬松擴大化,如此方能有效提升風險偏好。流動性水閘猶如擊鼓傳花,目前看來,歐洲很有希望在2015年內進一步深化QE,美國加息很可能就此拖延下去。從流動性和風險偏好角度來看,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外圍風險資產包括A股都將受益于此。
事實確實如此,目前來看,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已經開始獲得資金青睞。
10月第二周,全球資金繼續保持謹慎態度。低迷的經濟形勢和美聯儲預期加息計劃,促使多國央行[微博]刺激經濟并采取寬松貨幣政策。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追蹤的高收益債券基金和另類投資基金分別取得自4月初和5月中旬以來的最大資金流入,平衡基金和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分別結束了自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4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長連續資金流出,中國股票基金出現大規模單周凈流入。總的來說,股票基金累計凈流入26億美元,債券基金流入38億美元,貨幣市場基金流入45億美元。
EPFR的數據也顯示,截至10月14日當周,歐洲、中東及非洲股票基金延續自2012年第一季度以來的最長資金流入,拉丁美洲股票基金經歷了過去13周中第二次資金流入。自10月份以來,流入中國股票基金的國內外資金表現積極,中國股票基金結束近13周的資金流出。
確實,機構已經開始加倉。
徳圣基金10月15日倉位測算數據顯示,指數型基金加倉1.31個百分點至88.49%,股票型基金加倉0.56個百分點至87.52%,杠桿指數型基金加倉0.37個百分點至85.25%,偏股混合型基金加倉0.55個百分點至69.53%,配置混合型基金加倉0.56個百分點至28.45%。扣除被動倉位變化后,122只基金主動增倉幅度超過2個百分點,44只基金增倉超過5個百分點;99只基金主動減倉幅度超過2個百分點,僅2只基金減倉幅度超過5個百分點。
融資融券的數據同樣出現回升。截至10月22日,A股融資融券余額為10012.42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9879.95億元增加132.47億元。
“杠桿”重出江湖
市場回暖,“杠桿”也回來了。
自9月1日跌破1萬億元關口以來,兩融余額在9000億元附近企穩并陷入窄幅震蕩。然而,隨著國慶假期后市場的反彈,兩融資金的樂觀情緒也明顯回升,兩融余額隨之不斷增長。在連續數個交易日增加后,終于在10月22日突破萬億大關。
根據滬深交易所最新數據,10月22日,兩市融資融券余額較前一交易日增加132.47億元,該數據自9月2日以來首次回歸至1萬億元上方。
當日,滬市融資余額增加52.58億元至6148.56億元,深市融資余額增加79.59億元至3834.49億元。總體而言,兩市融資余額較前一交易日增加132.17億元至9983.05億元。
國慶假期之后兩融余額“九連增”,兩融余額已經從9月30日的9067.09億元回升至10月20日的9960.99億元,規模增長893.9億元,區間增幅達9.86%。
伴隨著兩融余額的上升,兩市的成交額也逐步回升。相較于節前3000億元至6000億元的量能水平,10月8日以來,兩市成交額從5800億元一路回升到9000億元。由此可以看出,兩融資金是近期參與市場資金的重要力量之一。
與此同時,沉寂很長時間的民間配資也開始活躍。
“主要是采取‘獨立賬戶’操作的傳統民間配資,資金量與之前存在差距。”滬上一家配資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有券商分析師認為,從近期中小市值個股走強的表現來看,場外配資資金參與的力度并不小,因此,市場震蕩仍然不小,只是類似上半年那樣急漲急跌的幅度會有所減緩。
“越往上,A股套牢盤的壓力越大。從技術圖形上來看,上證綜指也有補缺口的壓力。”上海一家私募基金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經過快速下跌,低價股還是有很多潛力股,題材股也很火爆,3663點缺口附近,可以減輕倉位。等市場進一步整固之后,再考慮進一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