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風暴:地方債大審 股市誰最受傷
審計風暴對股市的殺傷力并非沒有參考,至少可從上一次審計風暴后股市表現來窺探一二。
2011年的審計報告在當年6月份發布,滬指從7月開始一路下跌到10月底,跌幅超過10%。往年國慶前后都有一波上漲行情,這個“規律”在當年也被打破。行業上鋼鐵、建材等跌幅居前。
無獨有偶,昨日通達信行業指數中,權重較大的建材下跌3.73%、證券下跌3.52%、建筑下跌2.68%、房地產下跌2.54%、有色下跌2.24%、鋼鐵下跌2.14%、銀行下跌1.55%、煤炭下跌1.46%,周期性股票哀鴻遍野。
海通證券策略分析師荀玉根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周期壓力更大,便宜無好貨。經濟角度,如果增長回落,他們景氣和盈利首先受到影響。金融角度,他們負債率高、產能過剩嚴重,違約和破產風險更大。”
比起周期股,房地產雖然也處在風口浪尖,畢竟土地是地方財政,乃至地方政府解決債務危機最有力的武器,對此機構的看法分為兩派。
荀玉根認為:“對沖經濟下滑目前主要是通過鐵路基建,沒有說刺激房地產。房地產更加市場化,刺激起來比較難,現在房價不再具有穩定大幅上升的預期,開發商不愿拿地投資,很難從這一領域達到對沖經濟下滑的目的。地方以地產對沖經濟下滑的邏輯不成立的話,對地產放松管制有限。”
國泰君安地產研究員李品科則表示:“地方政府高度依賴土地財政,若其資金面趨緊,則有助于緩解房地產政策的調控壓力,有助于地產板塊的估值修復。因此,對地產板塊的影響為中性偏正面。”
“從資金面上來說,房地產的業績可以扛至少1~2年。房價并沒有下降,如果說審計后管制融資渠道,房地產公司的資金可能趨于緊張,減少拿地,不過在過去的資金寒冬里面,房地產也沒有出現業績大幅的下降。”劉景德這樣說。
只是昨日房地產的表現并未體現出樂觀和正面的情緒,權重股中下跌幅度排名前列,資金凈流出13.26億元,排在銀行之后,位居全市第二。
作為審計風暴中影響最為直接的銀行,也是昨日資金凈流出最大的板塊。但從跌幅上,該板塊在權重中屬于相當“抗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