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不會一蹴而就 主板創業板背離難持續
上證指數
創業板指數在本周三盤中摸高1108.49點,創出了去年12月以來的反彈新高。而同日上證綜指卻以1994點低位收盤,2000點得而復失。面對主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這種冰火兩重天的表現,我們不禁思考,是什么在推動著不斷上升的創業板估值水平?
創業板持續受到資金關注,首先折射出的是市場對產業結構轉型的認可。在國內經濟增長出現減速的背景下,經濟模式的轉變成為了管理層的聚焦點。伴隨著新興產業的確立和相關政策不斷出臺,市場的目光也逐漸開始從增長空間有限的地產金融等周期型品種,轉向了被稱為“新經濟拉動引擎”的新興產業。因此,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居多的創業板,在經濟轉型的投資邏輯推動下,實現了估值的快速抬升,其高成長預期和高估值的背后隱現出“新藍籌”的跡象。
今年上半年以來,疲軟的經濟數據和趨嚴的金融、地產政策不斷敲打投資者信心,以周期型行業為主的主板市場持續走弱。但面對下滑的經濟增速水平,管理層依然堅持著穩健的貨幣政策,可見相比經濟增速的放緩,管理層目前更注重的依然還是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管理層的表態和后續動作,使得市場不僅僅對經濟弱復蘇的過程產生擔憂,也預期以往依靠投資推動、以“鐵工基”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持續。在這樣的預期下,結合管理層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資金快速流入信息技術為首的新興產業板塊在情理之中。
6月飆升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所引發的A股暴挫,則展示出了創業板走強的另一層原因:在新股首發重啟、外匯占款大幅回落、法定存款準備金補繳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我國流動性已經顯現出緊張局面,和流動性密切相關的產業風險加劇。資金出于避險情緒,自然流向了創業板和中小板,也是推動創業板不斷新高的重要原因。
可以認為,以新興產業為主的、更具成長空間的經濟模式的形成,無疑有利于創業板的中長期運行。然而就指數表現而言,創業板指數和主板指數大幅的背離卻不可能長期持續。
雖然7月解禁大潮主要集中在主板市場,對創業板影響有限,但創業板的強勢表現給大小非減持提供了不小的利潤空間。近期股價漲幅較高的創業板個股相應出現了股東大量套現的情況,也將考驗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同時,7月將拉開半年報公布的序幕,從已經公布的中報業績預告的情況看來,創業板公司中業績報喜的不到四成,業績的差強人意將考驗板塊高估值的合理性。此外,迭創新高的創業板指數已開始顯現反抽基本到位的跡象:在創新高的同時,量能放大并不十分理想,日漸加劇的獲利盤兌現要求會加大創業板調整的可能性。
整體看,雖然創業板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強勢,體現出了市場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樂觀預期,但經濟轉型并不能一蹴而就,新藍籌股的孕育也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配合創業板公司的實際業績表現來看,目前創業板的估值風險正在不斷加劇,出于對資金安全的考慮,對于高估值的創業板品種,還需謹慎對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