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絕”反思:股市最黑暗時刻已過去
經歷了一個月的持續單邊下跌,上證指數6月份最大跌幅一度超過了20%。4根周陰線,一舉將去年12月以來的反彈成果全部吞噬,上證指數創出1849點新低。上半年,滬指下跌12.8%、深成指下跌15.6%,中小板指數則漲了5.2%、創業板指數更是大漲了41.7%。
我們認為,即將過去的6月,是今年以來對利空的反應最充分的一個月。隨著負面預期明朗化,股市最黑暗的階段已經過去,但造成“六絕”的非理性因素仍值得反思。
反思一:慎言外資撤退 QFII額度不減反增
隨著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考慮結束量化寬松,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市場開始關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是否也在撤出。但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數據表明,QFII不僅沒有撤退,反而逆市擴容。6月24日A股暴跌當天,外匯局一天集中發放9億美元QFII額度和92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截至6月26日,QFII總額度已達434.63億美元。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境外資金對A股市場的介入程度明顯加深,新進入A股市場的QFII、RQFII數量明顯增多,投資的慣性決定了外資不可能在剛剛迎來一波A股開戶高峰后立即撤出。
反思二:流動性緊張 是心慌而非錢荒
由于“錢荒”,A股市場在6月份形成了持續的調整。“錢荒”的主要表現是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居高不下。目前,央行已出手維穩,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銀行間市場隔夜拆借利率也連續降低,流動性僵局暫時緩解。
展望7月,即使央行不新投放流動性,資金面也將會明顯緩解。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近期就表示,這次內地銀行流動性緊張情況屬“心慌”,而非“錢荒”。
實際上,目前銀行儲備相當充足,超額準備金率仍略高于1%,有足夠的資金應付所謂的贖回潮、半年考核。7月份新增財政存款可能對資金面有一定沖擊,但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接近3000億。而且6月底之后,外匯局新規帶來的商業銀行增加外匯頭寸沖擊也將告一段落。
反思三:改革紅利 最大也最長遠
中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出臺的時間延后,使一些急功近利者對改革紅利產生誤判。加之,新一輪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征求意見稿正式公布后,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新股發行體制的突破還做得不夠。不過,本周城鎮化戰略推進再次凝聚了改革共識,即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棚戶區改造撬動新型城鎮化。李克強表示要壓縮一般性投資,集中資金重點加強對這些方面的支持,把錢用在“刀刃”上。據統計,2013年改造304萬戶棚戶區,至少可以拉動投資3000億元。同一天,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作城鎮化工作情況報告時透露,城鎮化規劃正在抓緊修改。
去年9月以來,國土資源部抽調精干力量成立專題研究小組,謀劃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7個方面27條改革政策建議。今年6月中下旬,住建部多個調研組奔赴東、中、西部圍繞城鎮化專題進行調研,目前城鎮化整體規劃和相關專項文件都在制訂中。
反思四:暴跌之下 產業資本獲增持良機
A股市場的連續暴跌讓不少投資者痛心疾首,不過對一些上市公司股東來說,卻是低價吸籌,抓緊增持的好時機。自6月1日至6月25日,共有66家公司宣布增持,最近一個月內增持的公司數占到上半年的三分之一多。而6月26日當天,滬深兩市就有11家公司發布增持公告。
統計還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共發生了856次增持,涉及金額約108億元。而來自高管的增持共有684次,涉及金額約14億元,其余增持行為來自機構股東。在兩市年內所有增持行為中,制造業公司的增持占比最大。(湯亞平)
相關新聞
更多>>